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的诗人杜甫有著名的两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诗人杜甫有著名的两句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  相似文献   

3.
炼字 ,即指遣词造句 ,运用字词的功夫。有的人不注意锤炼字词 ,诗文写作出来虽也能表情达意 ,但却摆脱不了平淡俚俗。自从韩愈帮贾岛从“推”和“敲”两字中斟酌定一个“敲”字后 ,至今都把修改文章叫作“推敲” ,可见要想写好诗文 ,就得仔细推敲文字 ,这就是炼字。一、炼字炼意 相互照应如何炼字呢 ,毛泽东说 :“写文章要讲逻辑性。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 ,整篇说话的结构 ,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 ,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 ,不要互相冲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就文章的字词锤炼而言 ,是很重要的。例如唐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  相似文献   

4.
万事起头难,写文章亦如此。高尔基曾经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局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它。”这段话很精辟地说明了文章起头的困难,也说明了起头对表现主题、安排结构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即所谓“一锤定音”。  相似文献   

5.
写作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写作主体的认识、情感,然后再由主体的认识、情感转化为文字表达,即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学生的习作与一般创作虽然性质有别,但其原理同出一辙。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意”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如果把写作过程看作是完整的链条,  相似文献   

6.
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宇妖矣。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刘勰《文心雕龙》论炼字炼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8.
言不尽意论是言意之辨的一个重要论题,对中国古典诗学影响深远.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自觉地采取措施,使言语能够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炼意和炼字就是诗人经常使用的两个方法.炼意集中体现在提炼升华和推陈出新两种方法.炼字主要有提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词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文要立意。而意者及意的确立与提炼,并不是人皆悉数了然并应之于手的。其实,所谓的“意”并不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而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所持的观点及评价,它状“帅”,文之无意如同兵之无帅,无帅,兵呈乌合,无意,文若散沙。因而,立好意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为使文章更具价值,炼意更不容忽略或轻视。拙文就“炼意”一项提供三条浅见:一、强调主意的多维性与准确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外乎发散、集合、求异与逆向四端,写作的构思须强调这些思维活动的有意识开展,同样,在确立主题时,也应该作如是观。而对一个既定命题或供料作文,由于立足点不同,注意的侧面与角度不同,最后的“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涛人在创作中非常注意炼字,炼句和炼意。并在这方面留下不少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分析、借鉴。 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来说它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语言。而诗歌由于要求更集中而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它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就要求更加精炼。因此,优秀的诗人对于语言的选择取舍、加工提炼,都是苦心经营的。所谓“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涛丽句必为邻”等自述,正说明了诗人们为了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的境地,在遣词用字方面是如何讲究锻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1.
“炼意”指导,是作文指导深入学生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把观察生活得来的素材形诸文字之前,首先要思考这个问题;运用这些素材写成的作文,将告诉人们一点什么?处理这些素材时,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见解是什么?这“什么”所要得到的回答,实际上就是该篇作文的题旨,也就是立意。作文选用不同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立意;即便是同一素材,其立意,也往往会因作者的感受不同而相异。一篇文章的立  相似文献   

12.
课文中字词是语文的基本元素,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字词的积累开始起步的。语文教材中,有时不甚起眼的一个字,往往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教学中,教师若能扣住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加以锤炼琢磨,才能沿  相似文献   

13.
炼意与炼格     
《林黛玉进贾府》里有这样几段描写人物相貌的文字:“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来足,形容尚小。”  相似文献   

14.
公文修辞很早就成为从政阶层一种自觉的、并有一定规范约束性的行为。现代社会,不少人认为公文修辞纯属搜肠刮肚、咬文嚼字,这显然是错误的。公文修辞决不是单纯做文字功夫,而应该是语言的生成与思想的形成同步开展,即炼辞和炼意同步推进,这是恰当表达意旨、切实保证效用、有效深化认识、提升经验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炼意语文     
王彬彬在《散文写作中的炼意》中说,作文中的炼意是一个通过深入、反复的思考,把那最深刻、最核心的意思提炼出来的过程.如果缺乏炼意率尔操觚,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能显得杂、浅、直.  相似文献   

16.
语言美是形成文章整体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历来文章名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改提炼,并称之为“炼字”。古人对此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从而道出了文章语言提炼的一种境界。南朝诗人戴复古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广西教育》2011,(29):47-48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表现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  相似文献   

18.
考场作文材料是命题者“命意”的载体,也是写作者“炼意”的平台.“材料”的本意和命题者的“深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融为一体,写作者要会“炼意”,才能“明意”.审题炼意要实现“稳、准、深”,不妨尝试“三步走”,通过提取信息(逻辑分析)、全面解读(思维指向)和态度取舍(写作定旨)三个环节进行.前两个环节针对材料本身,解决审题的“稳”和“准”,第三个环节侧重于立意,联系社会人生,实现审题的“深”.  相似文献   

19.
对联只有上下两联,要在此极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韵味深长的意思,要求每一个字都发挥潜能,因此,炼字炼句炼意十分要紧。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到了一个作为联络点的理发店,看到了冯云山写的一副开张联: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写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生动、形象,把春风吹拂、草绿花香、一派生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绿”字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赏之情。如用“来”“到”等词,只是叙述不能收到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效果,也难以勾起人们的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