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当时的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社里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都要演年规社戏。它与在剧院里上演的供人欣赏品味的文明戏不同,是在绍兴这一江南水乡上演的用来祈福的地方戏、风俗戏,于是乎办戏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就必然蕴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课文只是节选,原文开篇还用了较多篇幅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  相似文献   

2.
戏剧联播     
好奇发问:我们到了江南水乡,能不能去看一看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写到的社戏?热情回答:社戏是绍兴一带的地方戏种。其实,浙江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剧种———越剧。社戏可以说是越剧的前身。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流传于浙江、上海、江  相似文献   

3.
<正>《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一、纯真的友情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  相似文献   

4.
六一公公非少年王棘《鲁迅笔下人名的由来》(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4期)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读后得益不少。但文中提到《社戏》里的“六一公公”,说是“粗看以为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公公,事实却是鲁迅幼年到外婆家作客时的好伙伴”,好像认定“六一公公”也是...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社戏》,有着许多风俗画。但是,这些风俗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抵已经遥远了。比如用作篇名的“社戏”,前人笔记中屡见记载,演期既不尽相同,地域亦不限绍兴,甚至也不限江南。抗日战争发生前,我还在稚年,犹及见之,此后就不曾重睹。但是,各地的社戏有其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名为酬神,实是自娱。自然,在演出方式上,则各有特点。绍兴是“三山六水一分地”的水乡,鲁迅幼时看社戏,有时在家门口,大门卸下来横搁着就成了看台;有时则坐在船里看,如同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他的外婆家在平桥头(小说里作“安桥村”),离此不远的包殿就是每年演社戏的地方。戏台的格局,和别处府县的乡镇不同。这个戏台虽然建造在包殿,也象各处神庙一样以庙门上面的楼台为戏台,但  相似文献   

6.
看戏     
社戏,几乎成了绍兴的“特产”,这自然要归功于鲁迅。但绍兴有绍兴的社戏,我们家乡有我们家乡的“社戏”。当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家乡的“社戏”,严格地说,是称不上社戏的,只能称乡戏什么的,一来不只是在年关时演,二来决不是坐在乌蓬船上看的,我们这儿的“社戏”是围着乡场看的。孩童时代看戏的情景总不能忘怀,历历在目。偌大的一个戏台搭在乡场的中央,撩人心魄。搭戏台的人是几个“专技人员”,属戏班子“编制”,戏演到哪个小队,他们就把戏台搭到哪个小队。搭戏台的用料都是从这家或者那家自行搬到乡场上去的。厢屋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社戏》描述了民间春社的热闹场面。读了这样的文章,经历过民间社火的老人,会因之而忆想联翩,没有经历过社火的年轻人或城里人,也会因之而心驰神往。辛弃疾《西江月》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解说:“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这就提示我们,要了解“社日”和“社火”,还要先了  相似文献   

8.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19):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9.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10.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11.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2年10月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已经41岁的鲁迅先生,为何要写“我”十一二岁时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将谈谈最能说明问题的两点,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者章贵是鲁迅《故乡》中“闰土”的原型——章闰水的孙子,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此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鲁迅作品《社戏》、《无常》,《女吊》以及鲁迅作品中的绍兴风俗。现将此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社戏》,作者是鲁迅,讲了他在幼时坐船,与十多个好友去看社戏并偷吃罗汉豆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绍兴。后来,《兰亭集序》《钗头凤·红酥手》《孔乙己》这些名作轮番登场,绍兴最终成为我记忆中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让人如饮了一壶酒,不自觉地醉倒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它和鲁迅的其它许多篇章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依然闪耀着眩目的光彩,占有着不可否认的地位。《社戏》是迷人的,如果说鲁迅的大多数小说象凝重沉郁的水墨画,那么《社戏》就象一幅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鲁迅的小说大都表现了对于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悲哀和愤慨,而这篇小说却抒写了对当时生活中一些难能可贵的美好事物的深情赞美。多少年来,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这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扣击着广大读者的心灵,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纯朴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两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人涉及。笔者教学过程中查阅了一些资料,现整理出来,以资参考。关子看社戏的时间《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绍兴素称文化古城,然而,历来是“绍兴城里才子多,绍兴乡下文盲多”。鲁迅在《社戏》中也曾说到,母亲乡村“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建国30多年来,绍兴的初等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处于比较后进的状况。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仅三年多的时间,绍兴的初等教育事业就发生了鼓舞人心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象,所以文风如手术刀般犀利,文字大多沉郁冷峻,但独独在《社戏》等少数几篇中,以孩童的视角,展现了一幅不同于城区、鲁镇、未庄等地的水乡风情画卷,诗意的环境、至真至美的人际关系、童稚的乐趣、浓浓的亲情,给少年鲁迅的心灵以极大的慰藉,使人久久难忘。一、美丽的乡村1.世外桃源般的纯朴之美很幸运,笔者的出生地距离鲁迅外婆家不足10里,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