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抒情散文《绿》是朱自清早期的美文力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情景交炼的范文优品。朱自清创作《绿》时,正值婚后数年喜得爱子,在新为人夫后又初为人父;在这人生角色的重要提升转型之际,对生命的关注往往会因此警觉敏锐起来,对生命的感悟也就更其深入与独到了。本着以“人”为本披文入情的原则,笔者拟借《绿》文管窥青年朱自清创作早期的生命意识。首先看朱自清笔下梅雨潭周围的“景”。作者对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生物进行了动态化的描述:将雄踞潭边巨岩上的梅雨亭譬喻为苍鹰浮天,顿然英姿勃发;天空“微微的云”“流着”,则寓灵动于淡泊之中;“岩…  相似文献   

2.
抒情散文《绿》是朱自清早期的美文力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情景交炼的范文优品。朱自清创作《绿》时,正值婚后数年喜得爱子,在新为人夫后叉初为人父;在这人牛角色的重要提升转型之际,对生命的关注往往会因此警觉敏锐起来,对生命的感悟也就更其深入与独到了。本着以“人”为本披文人情的原则,笔者拟借《绿》文管窥青年朱自清创作早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描写的是瑞安仙岩梅雨潭的景象。文章以“绿”为题,可见描写的重点所在。“绿”是一种极其单调的颜色,但作者却把它描绘得丰富多采,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画面,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境界。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一位高明的画手,他运用神奇变幻的笔触,调制绚丽奇特的色彩,采取新颖别致的手法所致。 一、大量设喻形象逼真 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逼真,画面多姿多彩。 在描写梅雨亭时,作者选用了一个新颖奇特的比喻:“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关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以苍鹰舒展双翅、蹲  相似文献   

4.
拉毛 《青海教育》2011,(7):30-30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作家中比较注重古代修辞理论的学者,因此,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朱自清在《文学与语言》一文中说:“比喻在口语中我们常常用到它,但在文学中,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作家中比较注重古代修辞理论的学者,因此,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朱自清在《文学与语言》一文中说:“比喻在口语中我们常常用到它,但在文学中,比喻尤其重要.”他在《文学与语言》中还说:“山头、山脚都是比喻,用惯了便不觉得.”“比喻是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来源有二:改变旧的,或创造新的.诗人与文人必须常常制造比喻、改造比喻.”因此,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  相似文献   

6.
境界之美。朱自清善于创造一种风景画与抒情诗相结合的优美的艺术境界,这个境界的核心就是散文中“贮满”着“诗意”。朱自清创造了这种诗意,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1.场景美。《冬天》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回忆儿时情景。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父子围坐,吃白煮豆腐,那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象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狐大衣”。这段文字用水煮豆腐的场面,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欢快、活泼、热烈的气氛。古老的房子、昏黄的灯光、乌黑的锅炉、雪白的豆腐,这个场景既古老又淳朴,且诱人联想,会把读者带入这个特有的情境之中,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徐军强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4):36-37,50
《绿》一文,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独具匠心的构思,创造了一种严谨、自然的结构方式。同时,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形象来描述,组织成一幅美丽、生动、感人的风景图画,造成一个新鲜优美的散文意境。从而歌唱出充满青春活力的“绿”的赞歌。“绿”的成功创作,是跟作者崇高的思想基础、严肃的写作态度和高深的艺术造诣等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9.
《瑞士》是朱自清先生《欧游杂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精心选择和运用了多种形式的叠音词、充满比喻义的动词、增强文字音趣和美感的联绵词、拆词镶嵌、比喻、释句等修辞方式,精准地描绘了瑞士的旖旎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瑞士》一文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并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绿》,原是《温州的踪迹》中的一篇。这篇游记体的写景散文,是作者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写的,但文中所记的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却大约是一九二三年的秋天。那时,作者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师范部)任国文教员。《温州的踪迹》中的诸篇,就写于这一时期。文中所记的梅雨潭在浙江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其久负盛名的散文名作。它清丽隽永,脍炙人口,历来被公认为现代散文的楷模。因此,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四年朱自清先生任教于浙江温州,以那里优美的山水风景为题材写了一组散文,名叫《温州的踪迹》。《绿》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描写了温州附近梅雨潭的风光。这是一篇把诗的抒情浓厚、画的境界优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熔于一炉的写景佳作。任何事物都有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风景也是这样。为了把某处风景准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就必须抓准风景的特点来写。《绿》这一篇写梅雨潭就是如此。作者通过自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早在二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背影》正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绝唱。 《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  相似文献   

14.
《南京》是朱自清先生众多散文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游记散文。朱自清先生在文中通过炼音、炼词、炼句等修辞方式,抒发了对南京的怀古与赞美之情。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南京》一文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并在写作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7,(13):170-17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结构安排严谨,而且意境超群,是一篇引导学生领略语文之美的经典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春》这篇散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散文浓而不腻,艳而不妖,朴而不俗,素而不淡,超乎寻常的淡远的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更叫人叹服。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文。(1)真挚深厚的感情的注入;(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3)对比映衬,多样统一的手法运用;(4)他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像。唤起“联觉”,从而让触觉、听觉、味觉产生一个“通感”等几个方面来探求其本文的。  相似文献   

18.
拟人历来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对朱自清的《春》中所有的拟人隐喻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拟人隐喻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及其认知解读功能,如认知阐释功能和语义连贯功能。  相似文献   

19.
散文和诗一样,都讲究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大多委婉、深邃,如清风明月,在气氛的营造中见出诗的色彩和情韵。朱自清作为一名诗人,在写作散文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诗的语言与构思方式,形成了一种诗意美。固然,这种美有些单一,甚至重复,但这也许正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朱自清散文诗化的意境,首先表现在诗化环境的描写上。环境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化的环境则奠定了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基石。“绿”作为大自然的一种颜色,它象征着详和与满足。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绿”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省海州(今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父亲名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1903年,朱自清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名城,此地湖光山色,风物宜人,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培养了他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这对他散文创作风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朱自清从小在私塾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后来在扬州上中学,1916年考入北大预科,1917年进入大学哲学系学习。上大学期间,他开始创作白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