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对鲁迅散诗《秋夜》,从艺术角度入手,深入剖析,肯定了章整体布局的构思精妙,艺术手法上,点出了当时历史背景的黑暗,作不得不采有曲折隐晦的笔法来表达感情,这样采用象征手法非常恰当,以枣树象征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具有违性战斗精神的勇士,并讴歌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使章中心自然展出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王宝琪 《下一代》2012,(9):44-45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海伦·凯勒的著名散文命名,本书由她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我的老师》三本书以及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组成。以海伦·凯勒的自传的方式,讲述了她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顽强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的真实而伟大的人生故事。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从《秋夜》看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深受尼采的影响,从《秋夜》中所蕴含的对奴隶性的鞭挞、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对“超人”式英雄主义的宣扬,以及弧独的抗争精神中,都能看到尼采的影子。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灯》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绪表达得含蓄而充分,是因为作者出色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秋夜”是解读巴金《秋夜》的关键词.作家对现实世界“秋夜”的心理体验与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形成了同步同构的关系.通过对巴金散文《秋夜》的关键词、反义语义场、修辞接受三个角度的语言学分析,揭示《秋夜》语言特色以及巴金对鲁迅《秋夜》的积极接受带给读者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海上日出》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名篇。课文既有客观景状的描绘,更有主观感受的表露。教学时既要抓住景物描写,更不能忽略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贯穿于始终的一条感情脉络就是:借热情地赞颂太阳,以表达追求、渴望光明的执着心情和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必定到来的坚定信念。而这种感情是随着日出前后景色的不同变化表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一、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的彷徨苦闷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读巴金的散文《灯》,我最突出的感受是,在巴金的内心世界里,充斥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力量,一种是沉重广大的黑暗势力,另一种是对光明和理想的执拗追求。这两种力量对比悬殊,前者要比后者强大得多,后者虽然微小,但它显得那样耀眼、有力。在二者的对立和调和中,恰好显示了巴金既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更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显示了巴金作为一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他相信反动的、黑暗的势力终究会消亡,相信进步的、革命的力量一定会由小变大、获得胜利。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青年,只要坚信自己…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散文诗的基本特征,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对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意蕴作了简略而客观的梳理与分析。文章认为:鲁迅作为一名反抗黑暗的战士,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冷静、坚韧的战斗精神;在斗争中不时流露出的苦闷、孤寂的情绪;对当时社会的畸形、黑暗进行的揭露与愤懑;以及对美好理想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等心路轨迹,构成了《野草》的基本意蕴。  相似文献   

10.
《海燕》与《屈原》两部著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们主题思想相类、艺术形象相似、表达技巧相仿。它们无情地诅咒了社会的黑暗和邪恶,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热烈追求,有着强烈的鼓舞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雪》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九篇。《野草》收集他自1924年到1926年的24篇散文诗,多属于随时的感想。那时,反动的封建军阀统治着北方,北京的上空乌云乱翻。鲁迅刚从砖塔胡同搬到宫门口西三条的“老虎尾巴”里住下,环境恶劣,生活困难,正象在《死后》里说的那样,他是处在“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的时候。可是,鲁迅面对严重的黑暗势力越加用战斗去寻找出路,追求光明.在《秋夜》里他说:“……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这是鲁迅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美好的理想图画,正是《野草》散文集所反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以正面的美好景象来唤起读者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和反抗,对美好将来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好的故事》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较突出的一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藐视黑暗,憧憬光明.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向黑暗与虚无做"绝望的抗战"的硬骨头精神.在艺术上,该文具有三大特征:象征手法的运用;诗情和哲理的结合;精练、隽永...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夏衍早期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文中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深入细致地阐释鲁迅的散文名篇《野草·秋夜》的艺术魅力和象征意义构成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周立波1937年以前的散文创作主题是揭露国民党的卖国政策,表达对黑暗社会现实的鞭挞和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1937年后的主题是反映人民积极工作、国家蒸蒸日上的现实以及他在目睹这一切后的兴奋激动之情。他的散文饱含浓烈的情感,记人叙事笔触细腻,喜用口语化的语言,亲切随意。  相似文献   

16.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一篇奠基作品。它写于1935年,发表在1936年6月出版的《光明》创刊号上。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从我国东北伸向内地,国民党反动政府开门揖盗,沦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在受难中觉醒,革命斗争正向新的高潮发展。作者选取了黑暗现实中的一角,揭示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真相。作者写的虽然是局部的社会现象,没有从正面来描写光明和黑暗两大势力的搏斗,但是,它却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特征。作品里的包身工,她们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日本资本家,是他们日本侵华势力的体现,带工老板,是中国封建邪恶势力的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构成了罪恶的共同体,他们大量地吞噬着人  相似文献   

17.
秋夜     
编者推荐:鲁迅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杂文家,也是诗人。《秋夜》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局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就让我们走近《秋夜》,走近鲁迅,走近散文诗吧。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献《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中时常出现对"树"的描述,在摩尼教中,树充任重要象征和哲学符号.尤其是其中的"活树"和"死树",乃摩尼教用来表达贯穿其教义核心的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思想最贴切的象征,从而通过阐明光明与黑暗二元之间的斗争,来彰显中际时期世界明暗二宗之战的深化和继续,借由"扶明克暗"来体现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灵的善恶和修行的优劣.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明暗二性的强弱变化,亦将最终决定灵魂能否及早得救、复归光明天国.  相似文献   

19.
趣说散文     
陆文夫:真情实感是为文对散文也很难下什么定义,有些国家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都称之为散文,连小说也包括在内。中国人好像也是把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文体归入散文,只是不把小说包括在内,但也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故事。我小时候读过《古文观止》,长大后便认定像《滕王阁序》那样的文章是散文。后来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认定这是白话散文。再后来读鲁迅的《秋夜》、《风筝》、《过客》,又觉得散文与小说,与短剧有些难分。《过客》虽是散文,却用了短剧的形式,那《风筝》可以发展成短篇,《过客》简直可以成…  相似文献   

20.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在扬州仕宦定居,所以他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受的是传统的古典教育。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大学求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三年发表了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发生很大的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诗集《蹝迹》,其中第一首诗是《光明》,他感到世界的黑暗,急切地追求光明,诗的结语是“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开始转向散文。他自己介绍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