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乐演员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音方法对歌曲进行演绎,传递歌曲的思想和情感。声音演员在进行歌曲演绎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声乐表达的技巧和唱法,还要对自己内在艺术修养不断提升,以期听者能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谈到教师艺术修养.我们则先来说说什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熟练掌握教学原则中教学方法的升华,是求美与求实的和谐统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学的艺术胜于科学。”艺术性的英语教学应该坚持以教学为本,把教学活动作为创造性的,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活动来对待,充分发掘语言、方法、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艺术潜力。这并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每节英语课、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切身体验到的实践问题。关系融洽,默契而不冷漠、松散;教态和学态安然而不烦燥;书法力求优美而不潦草;口语力求铿锵有韵而不嗫嗫讷讷;方法多样而不单调;环节过渡和谐而不生硬;教具使用精而不滥;行为活泼而不呆板、张狂;声像配合适当而不喧宾夺主。凡此种种都给人以美的体验,都是教学艺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从体的角度,通过对余秋雨散体定位的分析,阐述散的体分类不够系统、科学,散体的原有规范已经不能涵盖新的散样式,从而进一步论述余秋雨散批评中存在的缺失与散体分类的缺陷有着必然的关系。认为世人对散体的建设重视不足,应持续地对一种学现象进行跟踪,摒弃浮躁与意气用事,以期散批评能达到深入、公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些教师从踏上教师岗位的认真开始,经历熟悉教学的过程,再到形成自己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进而把教学当成一块糊口的责任田,一直到心安理得地完成教书的生涯。  相似文献   

5.
具备专业的技能修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从事声乐教学和演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要想达到一个艺术高度,还要不断加强个人文化的修养,最终形成具有全面的、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的自我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再读余秋雨     
刘婧 《现代语文》2004,(5):36-36
不想读了,因为太累了,神经再紧紧地绷着,身子焦渴地俯着,眼睛专注地盯着。实在是太累了。于是我这样告诉自己,就在这一页打住吧,读完这一页,去找一些肤浅的幽默来玩乐一下,至少能给我一些松弛吧。但奇怪的是,手指就这么着魔地往下翻了去,一次次提醒自己,一次次拒绝自己,天啊,什么时候它能停下来呵。于是我盼望着下一页便是最后一页。我整个人矛盾了。我记得我读过好多书,儿童文学不在6XIAN少数,经典著作也很多,但那时,精神追寻的是情节,那些文字被我忽略了,整本YUodernDAIW书化为了一幅幅场景,就像看电视般,简单,粗略。可看完之后,只记…  相似文献   

7.
品读余秋雨     
策划人语: 对于散文大家余秋雨, 同学们并不陌生,他的书籍 在书店里畅销,他的文章被 选进中学课本。"品读余秋 雨"征来不少热情洋溢的文 字,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 余秋雨作品的喜爱甚至追 捧。疏朗特别约请了两位嘉 宾,王剑冰先生是《散文选 刊》主编、散文研究专家,金 文明先生是文史功底深厚的 资深编辑、《石破天惊逗秋 雨》的作者,他们对余秋雨散 文均有不同的研究。众说纷 纭之外,静听这不同的声音 也能给我们以别样的启示。 本期参与的朋友可获得中国 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赠送 的图书《千年一叹》。  相似文献   

8.
读余秋雨     
似乎眼前挂满了蒙蒙雨水,路人匆匆,我也碌碌,辗转于历史和文化之间。余秋雨——文化与历史的思考追随者,在秋雨蒙蒙亦茫茫的车程中上下,历史和文化的灿烂碎屑,掩盖了这一切,任凭窃窃私语和交头接耳向主流暗送秋波。雨中亦寥寥,秋雨老人不厌其烦地纠缠于那些陈年旧事的细枝末节,  相似文献   

9.
细品余秋雨     
细腻生动的笔触,一幅幅如工笔细描的人文历史画卷,余秋雨的《山中笔记》把历史文化写得如此唯美,让人手不释卷。写《山中笔记》时,作者正值盛年,文字一如行云流水一般,自有一种雍容大气,仿佛千军万马在里面。张扬、波澜壮阔的画面,让人读后热血沸腾。我真要为这样一个文人拍案惊奇了,我甚至怀疑《山居笔记》里的那些文章都是一气呵成的,那么严丝合缝,没有依据是不该说的,整篇文章流畅而不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10.
走近余秋雨     
作家档案余秋雨,1946年生于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12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时以出色的学业名列前茅。1963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以成绩优秀留校任教。其散文《乡关何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文化史述》《艺术创作工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余秋雨的散文以其博大的文化内涵、恣肆的激情文采而风靡海内外。其散文《老屋窗口》《道士塔》《沙原隐泉》等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作品选读一老屋窗口(…  相似文献   

11.
挑战余秋雨     
雷寒 《语文新圃》2007,(5):34-35
余秋雨者,人谓中国当代之大师也!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青年人,你可以不知道张学良是谁,但你不能不知道余秋雨,因为余秋雨不仅是作家,学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你不知道余秋雨,中国多少年的文化就无法在你心中吐纳!说白了,你不知道余秋雨就是没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访谈余秋雨     
在余秋雨看来,当前的中国文化建树很少,如何才能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可怕的是,目前的消解机制远远超过建设机制,常常一出戏刚开始排,骂声就已开始了。在这种“骂声四起”的风气中,个别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此,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中,他论博客、谈超女、评“恶搞”,同时,更寄语——“营造一种充满了可爱人物的时代吧”。  相似文献   

13.
隆力奇杯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个一分钟情景会话环节,歌手在一分钟内选出题目讲述故事,评委当场点评打分。现举一例: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下课     
最近漫游书店,于最醒目处见余秋雨先生之新作《借我一生》,随手翻阅,首印居然高达40万册。噫,当今之世,还有谁的散文能卖上如此印数?此为余秋雨先生之独享也。据说《借我一生》一书是余秋雨先生最后一次的封笔之作,我辈幸矣,能在有生之年目睹其封笔大作。又据说此书被余秋雨先生命名为"记忆文学",据说其内容"全部可信",然"全部可信"  相似文献   

15.
余秋雨突围     
正在三危山粗犷雄健的气势、惊心动魄的佛光中,余秋雨云游至此,全身沐浴在我佛恩泽的金光中,身如琉璃,思如泉涌。三危山虽绵延数十公里,却仍未能够绵长得足以触到西天的晚霞而得以披一身霓裳,与其对面的莫高窟相比,无疑大大失色了。然而这位行者以笔作勺,将彩霞泼了它一身—于是三危山在他的笔下,成了莫高窟最亲密、最贴切的映壁,辉映了一段段厚重的华夏文明,顿时一个个朝代的朱门次第敞开!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我们高二年级将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作为本学期必读书目。上个星期,我们已组织了余秋雨作品笔谈。我们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评论余秋雨的文章,贴在班级文化长廊内。有了这么多的铺垫,相信这次讨论会一定会成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只要谈出独到观点就行。第一板块,先请陈新辉同学介绍背景资料。陈新辉: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作家。其主要文化散文集有5部,它们是审视中华文明的《文化苦旅》及其续篇《山居笔记》,审视伊斯兰文明的《千年一叹》,审视欧洲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一直深深觉得,在学术的渊源上,余秋雨与郭沫若有着一种深浓的关系。余秋雨在评价艺术作品时,经常强调这样一个词:“永恒”。就是说:真正的艺术作品,不应只是那种就事论事的具体之作。而应在表达具体人事时,透射出一股具有永恒性的人类之光。这个观点恰恰便是郭沫若当年所一再强调的“形而上”。就是说作家在描写“形”的时候,一定要将那种从古至今至未来至永远的“形而上”的意蕴表达出来.——余秋雨进行艺术评论时,采取的是一种“全方位包抄法”。评论一个剧本,决非就剧本谈剧本,而是跳到剧本的外围,站到小说的角度诗的角度散…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巨大影响,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激情与理性的矛盾、作家风格与散文精神的矛盾,以及作者的批评模式自身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9.
试图从散文的文体创新、文化意蕴:精英意识等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作一考察与分析,以推动余氏散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七)体验文化(下)……历史上,一切最出色的创造了传统的艺术家都并不着意论证和呼吁传统,而只是依凭着自己的天性素质自由倾泻。一个能够自由倾泻自己天性的艺术家是不可能没有传统意识的,因为他要寻找到自己就必须寻找到自己的时空立足点,而寻找不到自己就不可能有点滴真正的自由。一个能够自由倾泻自己天性而又能引起广泛社会感应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