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延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这些思想充满了浓郁的革命年代的历史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科学技术观的集中体现。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而且也对中国共产党人以后科技思想和政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于中国革命前途和发展具有高度的理论前瞻。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3.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而探寻到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的求索,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冲破"城市中心论"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的,它对于中国革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前途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对此展开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党在幼年时期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实际探索中国革命前途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右的和"左"的错误。但在错误倾向发展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使中国走向非资本主义前途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特点和文化特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领导者,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的观点,首次界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这些结论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是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称谓变化。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将自己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一直根据国共关系的变化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不断更新对辛亥革命现实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对于建国初期的毛泽东来说,"党的官僚化和知识分子的贵族化"是后革命中国的最大焦虑。在毛泽东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理论视野中,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后革命时代的政治焦虑。一方面,小说以"反官僚主义"的艺术姿态触动了当时人们敏感的政治神经,与毛泽东建国以来"反官僚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契合。另一方面,王蒙的小说原意对"小资产阶级狂热"也有着自觉的拒斥。这一"革命"的文本招致"反右"批判的命运,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小说的改写、批评生态及"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历史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扬弃与发展,它突破了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的"等值论"的束缚,在译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在指导翻译实践特别是应用型文体翻译实践有着传统理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功能翻译理论过分强调原文发起者、译文读者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极易导致过于激进的翻译方法。尽管如此,它在翻译发展史上的光辉灿烂的一笔是永不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为具有普遍真理性和实践价值性的思想原则,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过程中,得以一贯遵循与自觉恪守。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是这一“结合原则”的深刻体现,它融会贯通在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整体之中,构成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理论上弄清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与这一“结合原则”的内在相关性,对理解和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所谈的问题,是对辛亥革命历史评价的再评价。今年是武昌起义爆发100周年,我应朋友之邀,于7月份发表了长篇论文:"失败的革命?——中国革命意识形态中的辛亥革命评价",对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大约90年中,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进行了适当的清理和检讨。这篇文章,已经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在座的许多朋友大约已经看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哲学是置根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真精神与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相对接,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构建起来的中国化的实践哲学。所以,实践观是毛泽东哲学的基点与核心。毛泽东的实践观,从理论形成上说,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中国化;就其理论内涵说,是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其理论功能来说,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并且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素质及肩负使命的艰巨性,格外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和努力探索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是探索这一伟大理论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邓小平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创立者。 一、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历史性的胜利,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又创造性地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任务。随后,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体制(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国家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并肩奋斗中确立起来的。毛泽东对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阶级状况的科学分析,奠定了多党合作制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国情是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理论前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阶级状况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创建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为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从而对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重要性,都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完整的认识。这一时期,中共党史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个进展是与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分不开的。严格说来,毛泽东的每篇著作对中共党史研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本文拟通过《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这篇光辉文献着重介绍毛泽东对中共党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中国无产阶级寻找革命的同盟军是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研究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在"立体地看农村"和对中国农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此时毛泽东的农民理论,这是党随后实现"上山"战略转移的思想前导。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理论,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一贯的指导思想。它象灯塔一样,照亮了我们革命的航程,通往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这个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了中国人民,向着各种各样的敌人,进行了翻地复地的搏斗,把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引向另一个胜利。还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关于改造农民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改造理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积淀与思想启蒙,形成了毛泽东的农民改造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当前的农民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的评价,关涉"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五四"评价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产生了以毛泽东与胡适为代表的两种"五四"评价观。近30年来,一些自由主义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针对毛泽东的"五四"评价观提出了种种不同见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的"五四"讲话,继承、维护、发扬了毛泽东的"五四"评价观,代表了"五四"评价问题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导向,对于正确评价"五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维远  温伟 《天中学刊》1999,14(1):13-16
二十世纪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三个伟大人物。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必须歌颂革命、坚持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激烈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欲求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确定革命路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者从学理角度第一次比较充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通过论战,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后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