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们已经意识到公安机关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研究起步晚、相关条件不太成熟且理论研究方面也比较薄弱,加之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分散和庞杂,缺乏深入的系统化研究,因此,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安机关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在探索当中。本文从公共管理视域出发,对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加速期,人民内部矛盾也进入高发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是重要原因,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势在必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具有批判精神和公共理性为特征的公民文化,促进我国公共领域建设,对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4.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培养理念滞后、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机制传统等问题。社会治理所秉持的社会本位、多元共治、公共利益等理念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基于社会治理视角,旨在树立学生本位与多元合作的理念,形成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人才培育相匹配的培养目标,建构多元共治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是高等教育系统唯一的管理主体和单一的权力中心,高等教育系统依赖政府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政府与高等教育系统之间是一种不完全的社会交换。随着高等教育系统治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多种权力主体和利益主体相互并存与博弈,多维度、多层面、多指向的社会交换维系着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与此同时,基于社会交换这一框架,高等教育系统、政府、社会之间呈现出新的互动关系与态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和运行,多元主体共同融入社会公共治理之中。多元利益主体不同的诉求,构成公共舆论的基础。本文从治理视角切入,分析全新互联网时代,公共舆论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尝试性的提出公共舆论的社会治理功能,政府应对新形势下执政生态环境的自身定位及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科学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成效。公民社会在维护公共价值、促进民主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善治”与“善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张康之教授在<公共管理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对"公共管理运动"作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读.这一分析框架反映了张康之教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探索精神,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个可喜收获.<公共管理伦理学>在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组抽象而具体的概念所构成的;在理论方法上所走的是一条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路径;在理论内核上是以对伦理关系的"本原性"解读为标志;在理论宗旨上所追求的是对公共管理这一社会治理模式进行道德化建构.这是一个正确的学术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我国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党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了新思路、新变化。而农村社会能否实现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体制性的因素制约着基层乡镇政府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存在著公共意识缺失的问题,给公共管理造成极大的负担。中国共产党应通过架构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维护社会和谐,提高公共管理效能,进而实现有效执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基本任务。在社会治理的视域下构建新型城市管理模式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重塑城市管理价值追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正确的方向并注意解决城市管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是当前一些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非政府公共组织(Non—Governmental Public Organization,NGPO)作为国家之外公共管理的新的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尤其在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政府公共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表现在政治、社会、公共管理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公共教育需求,解决公共教育产品短缺和公共教育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有必要从治理的视角重新思考政府在公共教育产品与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运用治理的理念和精神变革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实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教育治理权力的多中心化和公共教育服务结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着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深刻转型。社会治理问题关乎国家秩序与社会发展,对于法治国家的建成具有重大而根本的意义。社会治理所蕴含的治理方式多样化与治理主体多元化,决定了国家获致良好秩序的根本途径必然是法治,因此社会治理问题研究的法学切入也就具有了充分必然性。国内法学界在2012至2013年度对"社会治理"及其转型前形式"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治理方式、重点领域、规范形态和主体要素。对社会治理问题法学研究进行及时的学术梳理与总结,当能为社会治理实践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提供智识贡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治理力是指在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里,应对公共危机的多种能力构成的合力,包括沟通力、整合力、预测力、回应力和恢复力。预测力、回应力和恢复力沿着公共危机生命周期发挥作用;沟通力和整合力是基础性的能力,为预测力、回应力和恢复力的发挥提供支撑。公共危机治理力的提升需要同时提高这五力。  相似文献   

17.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安善治是社会治安治理内容、结构和模式创新,它把来自国家强制力的国家治安治理和来自社会资本的社会治安自治有机的统一起来,突破单一的统治性国家治安治理结构的局限,是符合世界治安治理发展趋势的战略性选择。它在我国实施的现实路径是国家治安治理吸纳社会治安自治,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则在于使国家治安治理嵌入社会运行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表面上看是组织结构、制度与机制的集合,实际上是治理主体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将公司社会资本管理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公司治理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社会资本在完善公司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公司内部、外部以及公司管理者出发,培育与积累公司社会资本,是推动我国公司治理完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