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综合访谈结果和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640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进行问卷测试,编制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并重新选取182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进行重测,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了结构检验。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业认同是由双语教育认同、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支持感、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能力认同6因子组成的多维度结构,以此为基础编制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是多元族群的移民国家,其在独立之初面临国家认同危机。李光耀以危机意识催认同、生活保障促认同消除国民的移民心态,从而建立人民对新加坡的地域认同。在此基础上族群平等保认同、宗教宽容助认同、双语政策生认同使人民形成社会共同体认同。最后隐性与显性教育并施生成政治认同,从而使人民的国家认同持久、强烈。  相似文献   

3.
族群理论研究产生于西方,影响深远,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思辨和应用的双重价值.在中国,开展族群理论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气氛的活跃,伴随着对民族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商榷,族群理论才逐渐被引介进来.族群认同理论是族群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析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还可以通过对族群理论的深度剖析探究出其中蕴含的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在乡土教材开发、双语双文化理解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探讨族群以及族群认同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不仅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落实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人民之间交流、加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根本要求.因此,搞好新疆双语教育,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莫红霞 《文教资料》2010,(14):41-45
对杭州市农民工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表明.由于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的变化.城市农民工大多实现了语言转型.由单语人或潜在的双语人转变为现实的双语者,部分甚至是多语者。表现出高度一致的语言行为变化和主流化的语言认同态度,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语言接触与语言认同有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为双语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贾琳 《教育评论》2022,(1):157-163
文章考察巴西第三代移民、第二代移民、新移民子女三类华裔新生代对母语族群和巴西主流族群的双向族群认同倾向和认同程度。第三代移民母语族群认同倾向和主流族群认同倾向差异不显著,对母语族群和主流族群都呈现出"中低度认同"倾向,家长、华人社团和华校应因势利导,在第三代移民融入巴西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其对母语族群的亲近,使这一群体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跨文化族群认同。与第三代移民相比,第二代移民对母语族群具有较高的认同,相关部门应及时研发有针对性的华文教材,保证这一群体的母语族群认同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得以保持甚至加强。新移民子女对母语族群的认同十分强烈,对巴西主流族群的认同感和融入程度较低,家长应引导子女尽快适应新环境并掌握当地语言,真正成为我国需要的双语跨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认同是影响初任双语教师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帮助初任双语教师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感,要努力改善初任双语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其"职业安全边际",建立初任双语教师选拔制度,并协助初任双语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初任双语教师对双语教育充满热情和动力,进而提高初任双语教师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教学是达到外语语言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我国学生双语教学的起始年龄要由生理和认知发展阶段及具体的双语教育条件来决定,同时要考虑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中国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和整合,如何在维持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是其关键。以移民为主体、民族极为多元的美国,在民族认同上采取的是以族群为核心的文化策略,而对国家认同则采取了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政治化策略,并通过民族建设、国家建设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等举措予以大力强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政治一体。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育是发展新疆民族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措施.要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的需要,推进双语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提高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坚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双语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事双语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双语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强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有效地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发挥民汉合校和集中办学规模优势,大面积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坚持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高度重视文化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3.
彼得·凯里的小说创作有对殖民历史、民族主义的反思,有对澳大利亚当下幸福生活方式神话的解构,有对现代澳大利亚人自我认同的探讨。追寻凯里小说中的认同迷踪,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国家认同如何从含混走向澄明,民族认同如何在危机中出现转机,文化认同如何在困境中走向超越,自我认同如何关联现代性反思和现代人的焦虑。从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反映的殖民历史和认同现实,以及澳大利亚历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三个方面分析缘何可以从认同问题入手来研究凯里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一所农业院校的275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自我认同的变化.结果显示,农业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有六种,其中成就动机凸显;自我认同变化中自信变化最大,生产性双语现象也存在于农业院校的学生中.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对我国实施分裂与渗透的前沿,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的未来,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与我争夺的重点。调查显示,敌对势力的歪曲宣传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狭隘的民族意识较浓,进而弱化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为此,必须健全高校国家认同教育体系,重视双语教育,增加学生活动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学校中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此来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6.
"江南"再发现——略论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江南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江南”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资源,但缺少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来加以整合。“江南认同”是从历代有关江南意识自觉、江南地方情感突出、江南文化影响力的文献资料以及种种江南意象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其中包含着诸如“江南文化之二源”、“江南认同之两歧”等复杂问题以及一些代代隐传的江南意象,在由一种政治认同转而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时期是江南认同形成的时期,在中国史上首次完成了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为中国文化增加了重大的变数。在这个过程中,中原认同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江南认同并生共存,相反相成。所谓“江南认同”的产生,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经历了北方中原认同在其中纠缠挣扎,死而后生,是北方渐渐化入南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本土化运动的发展,台湾当局加速实施语言文字领域的“去中国化”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放弃国语的通用语地位、提倡双语教学,为闽南语及其他方言创制文字和标音工具,压缩文言文比例,反对汉字简化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台当局的语言文字规划不仅违背了语言文字进化的历史规律,而且会引起认同错乱,使其塑造“台湾认同”的目的落空。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19.
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发展问题在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这类学校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质量保障。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高校要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必须从大学文化认同开始。从逻辑上分析,文化认同首先表现为身份认同和行为认同。但是,由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文化与历史的特殊性,在大学文化认同过程中表现出了文化传统的双重矛盾性、身份认同的身心相异性以及制度建设的模糊性,应针对性提出具体路径,实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文化认同,提升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们是谁?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最新力作。作者在书中畅言了当今美国人民在认同问题上的困惑与迷茫,表达了对美国未来的担忧。亨廷顿的忧思同样在质疑现实的中国:当代中国人有没有核心的价值理念?用什么样的集体价值认同来整合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华民族?建议通过重构中国精神,通过向传统价值的回归以及党、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来建构新时期的普适性价值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