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庐山远公话》话本,其主人公是准,其间的故事源流情况,其书的价值等等,本文作了极为认真的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倩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5):77-78,86
本文在搜集《庐山远公话》"将"字句的基础上,从种类、用法两个方面对其中的"将"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根据"将"字后的宾语与主要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庐山远公话》中的"将"字句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又通过分析研究,初步探得"将"字句在唐代的使用状况,窥见其对唐代口语实际面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俗字和异体字,给读者的识读造成了诸多不便。《敦煌俗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录了敦煌丈献中出现的俗字,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与使用价值。本文收录了敦煌写本《庐山远公话》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俗字,通过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与《碑别字新编》的俗字进行比较,以求在此基础上对《敦煌俗字典》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包含着数量丰富的量词,而现代汉语中如此丰富的量词是随着古代汉语经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量词的历史发展,对了解汉语史是十分有意义的。为给这种研究提供一些资料,本文作者对《庐山远公话》中的量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示例分析,主要针对名量词和动量词中的专有量词进行例证的搜集工作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庐山远公话》中“蒙”字句、“被”字句都是典型的被动句,将二者从作用、用法等方面子以比较,找出共性和区别,进而给“蒙”字句正名,立为积极被动句,而将“被”字句称为消极被动句。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研究了《庐山远公话》一书中的34例AA式重言词的语义功能、语法特点,考证了词的意义,说明其中的引申、假借用法,诠释了重言词基本式与重叠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牟华林 《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56-61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在这些变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一的别字、异,这些别字、异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学中的别字异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和指导价值的章。本受此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中的别字、异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9.
胡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6,139
东晋名僧慧远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话本小说《庐山远公话》即以他为主人公。做为寺院俗讲的底本,话本为哄动视听,增添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情节,更有甚者,创作者还为这位名动凡俗的高僧设计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框架。如果和慧远本人的真实经历及其果报观念联系起来,颇耐寻味,昭示了宗教与文学的纠结。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11.
傅义春 《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00-102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择取其中表“抛弃”义的五个动词加以探讨,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类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2.
13.
傅义春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5):91-95
《敦煌变文》的词汇很有特点,对于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汉语词汇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此,择取其中表“击打”义的九个常用动词,通过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动词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三个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程惠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1):F0003-F0003
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的《敦煌变校注》堪称学术名。这部凝聚了黄征、张涌泉先生八年心血的精心之作,是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敦煌语言字研究”课题的主要成果,前半部(1—611页)为黄征教授执笔完成,后半部(612—1220页)为张涌泉先生执笔完成。这部敦煌变全集和会校会注,反映了敦煌变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外研究的成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卢腾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19-20
汉语词汇的复音化指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双音节为主的发展变化.为从构词的角度了解敦煌变文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本文从中选取《茶酒论》一文对其双音词进行系统归类,分为单纯词与合成词两大部分,又将单纯词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合成词分为复合式和附加式几类分别辨析.其中,复合式合成词占有较大比重,与复音词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在前辈学者对敦煌变文校勘、考证的基础上,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黄征、张涌泉撰著的《敦煌变文校注》成为集大成者的重要学术成果。作者集数年治学之功力,在对变文篇目的考订、清理,卷子的纠误补缺、解难祛惑,俗字俗语音义的订疑正谬、探幽寻微等方面,均有独到精当之处,实为最接近原文的一个校勘本。 相似文献
18.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敦煌文献佛经变文中斗法场景所敷演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能力源于佛教"神通"。"变文"之"变"字即"神通现变"之意。变文作者对"神通"大肆敷演,使变文生动精彩,增强了变文的故事性,客观上提高了变文作者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吸引了变文读者或听众对佛法的信奉,促使信众布施,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相似文献
19.
20.
汪维辉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