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释名>的宗旨本在于阐述事物得名之由来,按刘熙的本意,释词是被释词的意义来源,它们并非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训的词.但刘熙在解释事物得名之由来时,往往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字义和词义的说解,这种说解就使释词和被释词之间产生了语义联系,为我们探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嬗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时代,科学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取向。美国的科学教育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开始就渗透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把科学教育同社会、经济乃至军事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产、学、研"的教育模式已经初露端倪。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露出水面的今天,以虚拟现实为特征的网络社会正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科学、技术和人文意识的共融已成为"高思维"的基础,重新定位这一时代的科学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Working from the premise that public input is essential to science policy deliberations, we analyze how two recent work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 (An Inconvenient Truth and Climate Change Show) draw on the rhetorical resource of apocalyptic narrative explanation to promote scientific fluency and inspire citizen engagement in the issues. By weaving together the proofs of ethos, logos, and pathos within a framework of cultural rationality, these narratives illustrat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 for stimulating the public's informed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 policy discussions.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废止中医”言论的再度抬头,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这一本不成为问题的讨论也有升温之势。从科学解释的视角对这一讨论进行重新审视,质疑西方近代科学所谓的“标准”,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虽无其名但确有其实,提出科学应该是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广义、一般和发展的概念,是“天下之神器”,而绝非西方之专擅。基于此,本文发挥了非西方形式的科学——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现代借镜。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的是在计算机的支持下人们是如何在一起进行学习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促进了CSCL的快速发展,目前CSCL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领域背景的专家从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学习科学等视角来研究CSCL。CSCL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协作学习的本质和计算机是如何支持与促进协作学习的。和个体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更具有社会属性,其主要目标是协商意义和建构知识。信息技术介入到协作学习中,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和形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计算机支持的小组学习环境中,小组学习的过程究竟发展了哪些情况,学习者之间是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来共同协商意义和建构知识的,信息技术和协作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以及研究小组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都是CSCL领域所关注的问题。美国Drexel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Gerry Stahl教授是致力于CSCL研究的知名专家,他是《国际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  相似文献   

7.
Plausibility judgments rarely have been addressed empirically in conceptual change research. Recent research, however, suggests that these judgments may be pivotal to conceptual change about certain topics where a gap exists between what scientists and laypersons find plausible. Based on a philosoph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role of plausibility judgments in conceptual change (PJCC) with implications for epistemic cognition. The PJCC moves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cold cognitive processing by incorporating the warmer constructs of affect, motivation, and motivated reasoning. We review recent research in plausibility judgments that informed the PJCC's development and discuss components of the model. Of particular note i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explicit critical evaluation to reappraise plausibility judgments that may have been originally made through implicit cognitive processes. We also suggest potentially productive areas of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PJCC model.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角度解释主宾语可互换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存在一种有趣的主宾语可互换句式。此句式的特点是,不增删或改变任何词语,主语与宾语直接易位,虽然变化前后的话题或者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变换式与原式都成立并且基本语义关系不变。就这种句式的存在原因从认知的“图形-背景”关系和汉语动词动作行为方向的不确定性特点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Science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daily life in a knowledge society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any everyday decisions. As scientific problems increase in their number and complexity, so do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public in understanding these issues. Our objective is to focus on 3 of those challenges: the challenge of reasoning about knowledge and the processes of knowing, the challenge of overcoming biases in that reasoning, and the challenge of overcoming misconceptions. We propose that research in epistemic cognition, motivated reasoning, and conceptual change can help to identify, understand, and address these obstacles for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We explain the contributions of each of these areas in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knowledge,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 content of science. We close with educ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相似文献   

10.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 Assessments in tertiary science subjects typically assess content knowledge, and there is current need to both develop and assess different forms of knowledge and...  相似文献   

11.
科学理论的形式与解释、科学解释与科学说明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科学说明”是指以科学原理或规律为出发点 ,对现象的原因或根据的阐释 ;“科学解释”是指对用来说明现象的这些原理或规律的进一步理解的观点。从特定的原理或规律出发 ,对特定的现象总会给出同样的说明。然而 ,对特定的原理或规律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从而形成不同的解释。因此 ,科学解释是一个依赖于语境的概念。理论的抽象化程度越高 ,理解与解释的语境依赖性就越强、越复杂  相似文献   

12.
论认识     
从认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来看,认识的对象是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目标是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推广、演绎、假设及其验证等,其中,假设是认识的关键环节,验证是认识的最终决定因素。借助假设及其验证,认识得以跨越经验的、有限的直接对象和超验的、无限的目标之间的双重鸿沟而成为可能,同时也将自身限定在对所有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隐喻的解释     
本文首先分析了解释隐喻的三大理论:替代理论,对比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并指出其各自的缺陷。本文认为既然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亦是一种语用现象,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那么隐喻意义的生成以及理解就应该遵循认知的基本有原则:关联原则。相互作用理论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具解释力的隐喻理论,本文认为把关联原则引入到相互作用理论中去,就能克服相互作用理论的不足。把关联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结合就能产生更完美的隐喻解释理论。从这一修正过的相互作用理论我们得知隐喻既是神秘的,是普通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合同解释的必要性及各国立法现状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并就合同解释规范化的问题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1.合同解释应采取“折中说”;2.法律应明确法官解释合同的条件;3、完善合同解释制度,必须加强典型案例的汇编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过时、落伍了,并认为指导我们探索世界的科学应是认知科学。本文从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认知科学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并不是想说明两者孰优孰劣,而是想更清楚地说明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宪法解释是宪法制定者或是根据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依据宪法精神的原则对宪法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含义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肯定科技发展对道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科技发展成果会被不正当地利用,从而阻碍破坏了人类道德进步,诱发了某些道德堕落现象。为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必须借助于道德与法制来制约不良的科技行为.从而使科技与道德实现最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认知把学习视为人在自然与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他人或共同体进行互动活动,重构人与环境的意义,同时获得对事物和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行动认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为其主要特征。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情境认知下的教学观倡导教学内容的情境性、教学方式的互动建构、学习方式的合作分享、师生关系的实践共同体以及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律篇》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的具体规定等法理问题谈了系统的看法。《法律篇》一般被视为法理学或法哲学著作,实际上它也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一部法典,它的影响涉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悲剧"与"杯具"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网络流行语"杯具"及其相关流行语的语义认知模式。"杯具"来源于"悲剧",但其语义内涵更加丰富。因为谐音双关,人们通过对"杯具"与"悲剧"的相关信息投射,整合推理出"杯具"的浮现意义。与"杯具"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基于其不同的输入空间信息的整合使得其浮现意义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