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有线电视台今年四月份开始办起了“购物广场”这个栏目,每周一次,每次15分钟,仅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栏目就引起了市民以及商界的关注,编辑部收到800多封观众来信。如今南京的传播媒介上“导购”类节目和专版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为何“购物广场”这个小小的新芽能引起人们的注视?我们觉得,注重“包装”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晚会”),每年都给全国电视观众的节日生活增添欢乐气氛,应该说绝大多数观众对这个节目都是肯定的。但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电视观众的意见似乎多了起来。因为“央视晚会”一直是全国观众喜爱和关注的节目,所以“央视”也十分重视,总想做得更好。可是,无论“央视”怎样努力,却越来越不能够让人都满意了。瞧,春节前,一篇篇充满悬念的文章在报刊上频频出现:“央视斥巨资,将以全新的面貌……”“导演出新招,晚会节目保密  相似文献   

3.
《新民周刊》2003年第46期的《丐乡大起底》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媒体近年来对‘丐源’、对训练残疾儿童行乞等隐秘现象的首次破解”。央视、香港凤凰卫视、安徽电视台因此而相继对我做了专题访谈。今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邀我去对北大学生做了一个小时的互动讲演。此次报道影响之大,始料未及。回顾采访经历,我觉得“新闻敏感”和“化解对峙”,仍然还是我们新闻业务常议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王霖 《声屏世界》2004,(8):41-41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电视你我他》节目采访央视一个新推出栏目的年轻主持人。引起我注意的是面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没有达到一甲是否对你的节目有所影响”的提问,小伙子侃侃而谈.“我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而我是用一个不是很好的工具同样也做出了一个作品。我认为只要做出的这件作品有人  相似文献   

5.
1979年元旦,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在这刚刚上马的日子里,一个又一个听众电话,一封又一封听众来信,赞扬南京台的节目“办到了听众的心坎上”,“南京台是南京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听众的赞誉,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也使我们难以忘怀市委副书记周伯藩同志给予我们的关心与支持。这里,我只记述在南京台恢复播音前后,使我感受最深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新闻杂志类节目;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  相似文献   

7.
左瀚颖 《视听界》2009,(6):50-53
《实话实说》在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中被“踢到”了央视一套,如今又在央视一套改为高清频道的变革中被淘汰,正式退出荧屏。《实话实说》的倒掉,引起了我刊对这类节目命运的关注,本期刊发相关文章两篇。欢迎业界、学界对此话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据CSM媒介研究的相关统计,仅在2009年1月1曰至4月10日的100天内,在全国153个城市市场上,在电视收视比较集中的晚间18:00-24:00时段,就有190个谈话类节目在全国数百个频道进行了5400余小时的播出,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收视率创下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顶着“国内第一部红色青春偶像剧”的称号,在国产青春偶像剧收视情况不甚景气的背景下,《恰》剧的热播及其激起的巨大反响值得我们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与现实”讨论专栏中,另有一篇题名为《应当重视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改革》,我们希望藉此能够引起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同仁对这一讨论专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独家新闻《天津发现“东史郎日记案”证据》,是一篇由新华社总社和分社密切配合并获得理想宣传效果的稿件。稿件公开播发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8年12月22日,日本东京法院判决东史郎败诉。消息传来,引起国内媒体和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和愤慨。曾是日本侵华士兵的东史郎在日记里对南京大屠杀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南京高等法院前,“原上官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以来,在《楚天都市报》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种“记者手记”,所发数量不多,但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影响。汉口读者焦抒仁就以《希望多些“记者手记”》为题,提出“我们希望能经常看到记者的手记,让我们共读,共享!” 是什么原因使得读者对它一往情深呢?我认为,其力量,就在于它以“心灵的对话”,引起了广泛的深沉的共鸣。 现就此作些分析。 (一) “笔者读着这一篇篇记者手记,其实是在读着一个个鲜有人知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是读者来信中的一段文字。它反映了许多读者内心中的一种需求。 是的,记者,本身是一个比较特…  相似文献   

12.
我是“十年动乱”期间毕业的初中生。说是初中也名不符实,因为正而八经的只是在“文革”前上过四年初小。一个半文盲的农村青年,能一步步走上我军师职领导岗位,助我成才的离不开新闻写作。1978年,我已当了三年多兵,名字已列入了老兵退伍名册。由于这年探家归来写了一篇《父亲当上了劳模》的小文被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刊用,竟引起了团机关的注意。那时部队“笔杆子”很缺,领导见我有点文字潜力,便将我提拔为干部,并调到政治处当了组织干事。一篇小新闻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86年我从团组织股长岗位上被调到师组织科…  相似文献   

13.
邓葳 《新闻传播》2009,(9):103-103,105
自央视“解说门”以来,大众似乎越发的关注主持人的一些小瑕疵,这种苛刻近乎“鸡蛋里挑骨头”。“白字门”、“打嗝门”、“口误门”、“补妆门”、“家父门”、“哈欠门”等等。历数央视这两年被揭的纰漏还真是不少,大众的眼光变得如此挑剔,每一个“事件”之后,都会引来热切关注。作为国家级媒体,代表的是国人的形象,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央视成为“众矢之的”,被大众所监督.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对工作是一种促进。在过去一些主持人的小错误被无端的放大,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或许这就是大众对公众媒体在特殊时期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夏德勇 《现代传播》2002,(5):122-124
张子扬先生两年前在《人民日报》发表《“文化版图”的固守与拓展———电视人面对 2 1世纪新媒体的思与虑》① 一文 ,颇有新意地提出了“文化版图”的相关理论 ,以后又发表《文化版图审视下的跨文化传播》② 等文 ,多角度地深入阐发自己的相关观点 ,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兴趣。既然文化版图的理念已成为他作为中央电视台国际部领导的一个主导思想 ,成为一种理论自觉 ,那么这些观点和主张是不是一种正确的传播策略 ?在当今的电视传播实践中是否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 ?我想结合张子扬和央视国际部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对“文化版图”相关理论作一…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以来,襄城县阳光社会福利院院长牛志远成了河南省的又一个名牌,他的名字、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央视《新闻会客厅》、央视《共同关注》、新浪网、新华网、搜狐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上海卫视等媒体都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引起他们关注的线索都来源于《河南日报·农村版》2006年6月28日一版的两篇报道,一篇是消息《襄城县阳光福利院17个孤儿考上大学》,一篇是长篇通讯《为39个孤儿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6.
冯海青 《新闻通讯》2010,(12):50-51
10月31日清早。经营南京一家报亭的张师傅手捧一张扬子晚报,看到头版头条的标题上清楚明白地登着:“南京明确表态允许街巷设报亭”,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久前,南京市玄武区为市容出新,准备对街头书报亭进行大规模拆除,相关的“拆迁”决策及行动,迅速引起了扬子晚报等媒体的强烈关注,这一事件也迅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议程。  相似文献   

17.
张新英 《今传媒》2006,(6):19-20
随着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和一系列类似新闻节目的相继出现,“民生新闻”在中国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面,立足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地让给了平  相似文献   

18.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19.
据说,央视<新闻联播>将于明年引入评论员制度.央视<新闻联播>明年将推出评论员,这一预告是在央视广告招标预热会上由一个中层领导披露的,混在其他新闻信息里,一点也不高调.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央视评论员的消息,获知甚少.我对预产期定于2012年的<新闻联播>评论员,只能报以期待与想象了.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下半年,我在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面对面》栏目学习实践,在三个月时间里,我参与了部分节目的选题、策划和采制,目睹、感受了央视同行们对在新闻采访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理解和实践,对“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