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地球上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四大洋,我们都不陌生,那么四大洋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呢?一、太平洋——“和平之洋”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巴尔沃亚从巴拿马海岸见到此洋,将其命名为“南海”。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风狂浪恶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他们进入了新的大洋。时值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二、大西洋—“—大力士神的栖息地”大西洋源…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最初没有统一的称呼,我国古代把它笼统地称为“沧海”、“东海”等,在国外也曾有人将它命名为“南海”。现在使用的名称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所起的。1519年,这位探险家带着由几只帆船组成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几个月后到达南美洲的巴西海岸。接着他们沿海岸继续向南航行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然后从东而西穿过一条曲曲折折、长达100多千米的海峡——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海域。麦哲伦发现这里波平如镜,与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大西洋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他给这片大洋起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在西方各种语言中…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首次环球航行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著名的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1480—1521)死于菲律宾,是勿庸置疑的。但是,麦哲伦在菲律宾究竟是怎样死的呢?这个问题在中外史家的著述中却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就笔者目前所接触到的一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历史著作和教材来看,对麦哲伦之死的评价,下述几种观点是值得探讨的:一、“冲突论”。这一观点以寿纪瑜等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为代表。该书说:“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①。二、“干涉  相似文献   

4.
有许多历史概念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或不能进行全面认识。例如中学历史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粗一想,会产生麦哲伦参与整个环球航行的认识。其实不然,麦哲伦带领其船队于151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了伟大的环球航行,他们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经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但太平洋并不太平,当他们到达菲律宾的宿务岛后,麦哲伦在与当地人的冲突中丧生。  相似文献   

5.
我实习教学《试航》这课时,碰到两个词语——“大海”和“大洋”。按照词典上的解释,我对学生讲:“大海是很大的水域,大洋就是比海还要大的水域。”同学们问:“水域是什么意思?”我又讲解水域这个词“指海、河、湖的一定范围”,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没使学生弄懂什么是大海,什么是大洋。下课后,我到邻班听同教材同学的实习课,正好他也讲解“大海”和“大洋”两个词。他说:“洋是地球上被水复益的广大地方,海是大洋靠近陆  相似文献   

6.
2“大洋一号”启航2005年4月2日,我国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大洋一号”将东出太平洋,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实现我国海洋工作者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考察计划历时约300天,预计2006年1月回到青岛港。关于“大洋一号”“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执行了多次调查任务,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相似文献   

7.
真理属于信奉它的人。在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有一座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这是一块特殊的纪念碑,碑的正反两面同时用英文雕刻着两位敌对人物的事迹。一位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麦哲伦,一位是在此杀死麦哲伦的酋长拉普拉普。铜碑正面的文字是:“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铜碑背面的文字是:“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是在与马克坦酋长拉普…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最初没有统一的称呼,我国古代曾把它笼统地称为“沧海”、“东海”等。现在使用的名称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起的。1519年,这位探险家带着由几只帆船组成的船队横渡大西洋,接着他们沿海岸继续向南航行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然后从东而西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  相似文献   

9.
为了执行中国大洋协会对深海热液矿藏附近生物基因以及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科学考察取样,由中国大洋协会投资的国家重大专项、目前我国下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简称ROV)“海龙号”(见封面),亦称水下取样型机器人,已由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深潜之父”的朱继懋教授(图1)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实验室研制成功。2008年5月在中国南海完成了3277米深诲试验(图2、3),这在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做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的《九章算术》上,有道著名的“凫(fú,小野鸭)雁相逢题”。题目原文是: “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 题目意思是:小野鸭从南海飞至北海需要7天,大雁从北海飞至南海需要9天。现在它们分别从南海北海同时起飞,几日可以相遇?  相似文献   

11.
麦哲伦自小富于冒险精神,对航海、探险有独特的兴趣。坚信“地圆说”,熟悉当时已开通的航路,有着高超的航海技术,凭着这三大优势,麦哲伦把千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愿望——环球航行作为他终生奋斗的目标。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但国王麦纽尔已满足于好望角航路给他带来的巨额财富,对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计划不感兴趣。绝望之余的麦哲伦,转而求助于西班牙王室,最后终于得了西班国王的资助,环球航行计划才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2.
写读后感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不能用诗歌形式写。 难与易 天下事有难易之分吗? 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的对富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的说:“多年来,我总想雇船东下去南海,但还是没有去成。”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很惭愧。  相似文献   

13.
萄萄干会跳舞?不信,跟着我做做下面的实验。先准备菊萄干少许,一个杯子和一瓶汽水。  相似文献   

14.
初中历史教科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这样讲秦朝的疆域 :“东到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 ,南到南海。”同时 ,课本所配《秦朝疆域图》两处提及南海地名 :一是秦朝设立的南海郡 ;一是中国南部海域南海。那么课文中涉及疆域的南海是何指呢 ?查《辞海·历史地理分册》[南海 ]条 :“秦置南海郡 ,海疆实临南海 ;西汉后东海方位既别有定域 ,南海名称才用以专指今南海。”由此可知 ,教材中提及的秦南端疆域之南海当为南海郡。加之 ,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海权”概念 ,很少把海域纳入自己的版图范围 ,因而教材中的“南海”当为“南海郡”无疑。…  相似文献   

15.
<正>剧情简介《麦哲伦环游历险记》讲述了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冒险家斐迪南·麦哲伦受命于西班牙国王,带领船队前往马鲁古群岛进行香料贸易的故事。为了避开当时葡萄牙的海上封锁,麦哲伦决心开辟新航道。他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行驶就能到达目的地,再继续向西即可返回。这是一场艰难的航海之旅,麦哲伦一行人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危险——风暴、饥饿、严寒……  相似文献   

16.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5艘旧船和265名船员穿越大西洋、太平洋,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为了得到这块新“发现”的土地,麦哲伦极力干预诸岛的内讧,4月初,在攻打马克坦岛的战斗中被部落首领拉普拉普率领的战士杀死。他的船队被迫逃离菲律宾,返回欧洲,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相似文献   

17.
1.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和平之洋”。中国古代称太平洋为“海”、“沧海”、“东海”等。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越过  相似文献   

18.
9月,航海史上似乎注定属于麦哲伦。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返回塞维利亚港,幸存者中却没有麦哲伦本人……雄心:1480年,麦哲伦出生在葡萄牙一个骑士家庭。15岁时,他便成了国王麾下的一名骑士。年轻的麦哲伦,先后跟随葡萄牙远征军到达过印度和非洲等地。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165页《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表 :“14 0 5~ 14 3 3年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应为 :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 (或第一次 )”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欧洲航海家第一次远航是 14 87年 ,葡萄牙人迪亚士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 ,绕过非洲的西南端。郑和的第一次远航比迪亚士早 83年。 15 19年 ,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员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之命 ,率领船队作环球试航。相比之下 ,郑和的第一次远航比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要早 115年。没有“首次”或“第一次”就没有可比性$山东省东阿县教育局教研室@韩长代…  相似文献   

20.
穷僧和富僧     
<正>从前,在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僧人。他们都想到南海看看。从四川到南海的路途非常遥远。富僧做了好多年的准备,他造了一艘船,又购置了许多物品,仍然觉得没有把握。这天,富僧和穷僧相遇了。当富僧听说穷僧也想去南海时,觉得很好笑,就问道:“你怎么去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