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75年西周翻译约瑟·海文著《心理学》,从此成为东方语境中"心理学"一词的滥觞,但因其所译西语为"Mental Philosophy"并非"Psychology"而被学界所诟病。然而,学界对西周的诟病只是语词使用这一形式上的问题,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其中包含西方心理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蜕变问题;东方传统哲学概念"性"与"心"在东方语境中的具体涵义问题;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问题,以及西周使用东方传统哲学概念与之对应等问题。另外,西周恰巧生活在西方心理学转型期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脑──心巨系统”与精神的本质高新民关键词精神;脑-心巨系统;机能;大众心理学;主观性;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对精神或意识的本质的规定不仅得到了现代有关自然科学成果的进一步证实,而且也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默认。但...  相似文献   

3.
黄月 《文教资料》2013,(36):14-15
《沉沦》和《芝加哥之死》是郁达夫于1921年、白先勇于1964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它们讲述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在经历精神苦痛和折磨后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但《沉沦》和《芝加哥之死》的主人公的“死亡心理”是不同的,它们体现两种不同的留学生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4.
浪漫精神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浪漫精神也进行了发展和演变。浪漫精神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三种形态:即自由自在的浪漫精神、被现实问题缠绕的浪漫精神、以及丧失诗意的浪漫精神。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身处育人第一线,是顺利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力量和根本保障。高校辅导员应夯实领导力养成的角色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重视领导力养成的思想关键、实践关键和方法关键,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和理念。在科学课教学中,要从简单的实验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邱食存 《海外英语》2011,(3):188-190
小说《阿拉比》首先强调主人公具有"日神精神",通过梦的形式呈现出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并进而揭去虚伪道德的外衣从而直达生活的本质。之后,主人公逐渐成长为了一名具有"酒神精神"的真正艺术家:肯定哪怕是最悲惨的生活,"重估一切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西大学精神的内在差异在于,我国大学强调“救国济世”,而西方大学强调“独立思想”.本文通过中西大学演讲中的一些史料,对这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在为我国当前大学精神的培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的“四个一定要”是对全党在风云变幻的世情国情中,化解各种风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具体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对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幸运地走上取经的道路,西行途中得到众神的慷慨相助,最终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孙悟空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在明代心学思想影响下,以吴承恩为代表的文人士子对人生的美好憧憬。《红楼梦》中生活在大观园的贾宝玉,向往纯情任性,厌恶仕途经济,却被家庭责任、父命母爱、家族利益牢牢束缚,最终绝望弃世。贾宝玉的人生姿态体现了在清代严苛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遭受家庭巨变的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这两个艺术形象共同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济时救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和道家提出的“吾丧我”,不仅是哲学思想命题,同时也可以看作心理学思想命题,它们指点的“省”和“丧”作为两种心理活动路径,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艺术心理,对于诗、画以至小说、戏曲创作与评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内省包括养心、养气和自讼,都要求“忠”和“恕”,就是严格地省察自己进而推己及人。道家则主张“丧”或“忘”,远离世俗物欲,提升到超功利境界。为了帮助主体达到所追求的心境,他们还相应地提出一系列心理技巧。原属哲学和伦理学的思想,被引进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时,经过转换和改造,至今仍有很强的适用性,吸引研究者多角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常见的几种"让座"与"不让座"行为,并分析影响这些行为的文化因素,阐释这些行为所折射的日本人性格特征及日本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和“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方位词。一般认为,“X上”和“X里”相通交叉甚少。通过深入考察各种本,我们发现两不仅在单纯的空间方位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隐喻的概念范畴中,也有相通之处。本作尝试从隐喻角度说明和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自然是约翰济慈诗歌的重要母题,古希腊罗马神话是其创作的主要题材和基本主题之一,希伯来《圣经》在他的诗作中也时有隐现。济慈六大颂诗之一的《赛吉颂》仅4节67行,却镶嵌着隐显程度不等的9个神话典故和5个圣经典故。这些典故貌似杂乱无章,实则形散神凝,通过珠联壁合的渊源、寓意等超出文字层面的成分,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增强了语境的连贯性。全诗意象鲜活、行文洗练、含蓄隽永,表达了“思”“情”合璧、永葆艺术生机的主题,有着深厚的艺术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里"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演变成表示在某一空间范围内部的空间方位名词,最后语法化成代词后缀、副词后缀、语气助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凭借。"里"从实词到虚词或构词词素的语法化过程都是在空间隐喻机制下完成的。其语法化原因有:"里"自身的语义、句法位置、语义的泛化、使用频率高、语言接触、语音弱化等。  相似文献   

17.
"模块心理学"的挑战:反"文化心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文化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Mind)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产物。本文试图依据“模块心理观”——它假设人的心理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对这一心理学主导观念提出挑战。论文表明,文化的变异性、种族的差异性其实是最不重要的;正是心理的模块性(如语言模块、生物模块、心理理解模块等)使得表面上看起来的文化差异下面存在着普遍性人性。  相似文献   

18.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入校后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干什么.同样是上大学,会上与不会上大不一样.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大学中如何生活,也就是学会怎样上大学.  相似文献   

20.
Competing perspectives and debates about the meaning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best way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itiatives that focus on enhancing wellness pervade the literature. Given the emergence of health promotion, the impetus for outcomes-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 and the push for evidence-based care in the health system (Thorogood & Coombes, 2000), demonstrations of value and effectiveness are fundamental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activities.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as a sub-set field) needs to place itself as a profession vital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wellness initiativ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psychologists’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six key concepts from health promotion evaluation are essential for advancing psychology as a profession and enhancing applied practice for wellness initiatives. The key concepts include: formative, process and outcome evaluations, 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ebate, the ecological nature, the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he focus on community and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ies of empower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use of key concepts from health promotion evaluation strategies support psychologists to a) deal with issues of major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and b) collaborat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ublic (Sartorius, 1999). Finally, this pap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secure psychology’s place as a vital contributor to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health promotion, in part because of adherence to the 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Whilst Psychology is the generic term used here to represent the broad field, counseling as a sub-set in the discipline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the ideas and issues discussed. Rather than adding the sub-set qualifier each time the broad field is referred to, the reader in this context is encouraged to hold this perspective of the place of counseling in regard to psychology as they work through the material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