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Ⅱ)第9页习题1.1第9题: 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8,求第3次事件发生所需的试验次数车的分布列.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复习参考题四B组第13题:已知函数y=sin2x+2sinxcosx+3cos2x,x∈R问:(1)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并挖掘课本习题内在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积极的反思,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有助于提高思维的能力.这里仅以一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Ⅱ)第9页习题1.1第9题: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8,求第3次事件发生所需的试验次数ξ的分布列.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给出的分布列如下:那么,如果要求该习题中的随机变量ξ的期望,又该如何计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证明下面的问题:如果随机变量ξ服从几何分布,且 P(ξ=k)  相似文献   

5.
课本习题是通过分析研究、精心设计编制而成的,它对巩固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迪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应高质量地完成课本习题.但是,当做完一个题后,我们还应进行哪些思考,怎样做才能达到高质量完成课本习题?下面我们就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例加以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平时在做题的时候,应养成"回头看"的好习惯,即不是停留在题目的表面,而是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题海,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似文献   

7.
<正>课本习题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一般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迁移性.本文通过一道课本习题的思考与研究,利用现有材料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题目(人教A版必修四第138页B组第3  相似文献   

8.
9.
10.
初中现行教科书《几何》第二册(人教版)P130有一道题是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三年制几何第二册P158第2题)已知:△ABC的两条高为BE、CF,M为BC的中点,求证:ME=MF. 思考一: 由命题的条件,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BE=∠ACF,得命题1.  相似文献   

12.
分析如图1,由题设,知圆的半径r=2,要使圆上恰有3个点到Z的距离为1,则只需圆心O到Z的距离为1即可(此时劣弧上有一点,优弧上有两个点满足题意).  相似文献   

13.
在高考复习中,数学课还是要回归教材,回归到基础知识上来.在学习新课时候往往是学到什么知识就用什么知识,而学完整个高中教材后,对课本中的一些题目我们会有很多新的见解,因此我们在回归教材复习的时候,应该注意把综合了传统分类法中的代数、三角、立体几何、解析几何集中起来,用多种解法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下面就选择人教版第七章复习参考题七(B组)的第6题变式举例说明,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期中考试,某班数学优秀率为70%,语文优秀率为75%,问上述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至少为多少?教学参考书中给出了如下解答:由题意知数学不优秀的百分率为30%,语文不优秀的百分率为25%,为使上述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最少,则两门学科不优秀的学生要尽量不重复,故两门学科都优秀的百分率最少为1-(30%+25%)=45%.  相似文献   

15.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道好题,充分利用这一习题进行深入地探索与思考,对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张立新 《考试周刊》2010,(50):87-87
原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2页中第15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BC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F,求证:AE=EF。  相似文献   

17.
原题(必修5P_(114))x>0,当x取什么值时,x+1/x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解析x>0,1/x>0,所以x+1/x≥2(x·1/x)~(1/2)=2,当且仅当x=1/x,即x=1时,等号成立.所以当x=1时,x+ 1/x的值最小,最小值等于2.这是一个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题虽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有新的教育实践,并把这种教育实践由自发的、经验的高度提升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高中代数下册第132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数列{a_n}的项满足,其中c≠0,c≠1,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_n=[bc~n (d-b)c~(n-1)-d]/(c-1)。” 以这道题为引子,可作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如果将此题的证明改为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该如何求呢?很显然这是属于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求其通项公式的问题。而这类问题本身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难点,但对培养学生能力来说的确是一类较好的题型。此题当c=1时就是等差数列;当c≠0,d=0时就是等比数列;当c≠0,c≠1就可以看成由等差或等比数列生成的新数列,不妨称它为等比差数列。下面就当c≠0,c≠1时介绍几种中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题目:已知x2+y2=16,求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第二册(上)复习参考题七B组第6 题) 求代数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关键是构造出关于该代数式的不等式. 解:设x+t=t,则y=t-x,代人x2+y2=16并整理,得2x2-2tx+t2-16=0.因为x∈R,所以△=4t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