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史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的二程文论与文学研究 ,分为三个时期 ,建国前及 80年代后成果相对较多 ,90年代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牛李党争研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牛李党争是否存在,党争的起 困,牛李两党与宦官的关系,党争的焦点和总体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 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就20世纪古代论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型话语的历史流变、话语特征、运作方式进行了剖析,并给予相应的学理反思。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牛李党争研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牛李党争是否存在,党争的起因,牛李两党与宦官的关系,党争的焦点和总体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温科学来电说他的书稿《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即将出版,嘱为之序,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写序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事。先师陈望道先生于1961年10月24日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我对研究文法、修辞的意见》中说:“我们研究语文,应该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伸出一只手向古代要东西,伸出一只手向外国要东西,这也就是说立场要站稳,方法上要能网罗古今中外。”———这即是望道先生提出的著名的学术研究“古今中外法”。这段话说的是,20世纪的文法修辞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既要学习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又要重视向外国学习先进的学术理论,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二程文论与文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前及80年代后成果相对较多,90年代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的“丝绸之路”研究,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外学者也对“丝绸之路”作了一些专题研究,尤其是法国学者和日本学者,为“丝绸之路”研究作出了许多贡献,其关于“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在五四时期、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对此可用“个人性”、“政治性”、“文化性”来标示。而促使其发生转变的客观原因,则在当时的社会及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三足鼎立向一家称雄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同时有其失误:一是经典文本与阐释文本的混杂性,二是翻译传播中的双重间接性;三是注重政治功利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典著作评注期,二是理论体系探讨期,三是当代形态建构期,而每个时期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与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百年的传播与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转型,三是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创新精神,二是二元对立思维,三是研究方法和思想资源单一。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构成了社会文化、审美、解构重构三大批评系统,他们在世纪文化语境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从泛政治到泛文化的基本走向。这一走向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而对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是文学批评形态流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的重大变化和成就是建设全国通用的共同汉语-普通话,建设跟普通话一致的书面汉语-白话,建设书写汉语的方便字--简化字和汉语拼音,逐步推广世界通用的共同语言-英语,从而使中国语言生活走向现代化,在语言理论研究方面,不仅通过翻译外国理论,结合中国的语言实际编写了不少语言理论教材,而且在指导中国语言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文学的等级与趣味发生过许多变化,对于个体来说,传统趣味不可能断然割舍,具有延续性。近代以来为民间与下层所喜爱的文体与趣味借助政治进入文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在20世纪的现实政治语境中,由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揭橥的当代文学创作原则更是强调工农大众趣味,批判“小资趣味”、“小市民趣味”,文学也出现新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散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一是散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二是散的概念模糊不清;三是没有完备的散理论体系。新世纪的散理论能否突破和跨越,关键在于明确概念,规范学科,构建新的散话语,确定现代意识的散理论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这样说过,小说“是在世界变成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探索”。在这个精神目益失重的年代,文学被置于消费的链条之上,它还能承受探索生活的期许么?它将如何在艰难处境中获得人性的永恒和对人生的哲学追问,导向对丰富精神境界的追求呢?这一语境同样昭示了文学批评的歧路和困境。  相似文献   

19.
微观经济学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比较成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就已经完善了。随着西方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分析工具的使用,微观经济学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获得了许多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有的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工具箱,有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的已经形成了经济学的新学科或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发轫于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20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的萌芽时期。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发展成熟,其主流风格体现为理性-社会现实主义,五,六十年代则体现为理想-浪漫现实主义。“革”时期,理想-浪漫现实主义发展到要端,演变成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的合成,电影学现实主义断流,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复归,并走向多元,显然,作为中国影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电影学的艺术审美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