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开学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词,它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而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学子们开学那些事儿比如今的复杂多了。古代的教育并不普及,对学生入学年龄的要求也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甚至二十岁入学都有先例。东汉的《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尚书大传》则称“古之王者,必立大学、小学,使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五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是说学生十五岁入学。  相似文献   

2.
《左传》僖公十五年秦晋韩原之战,晋败,秦穆公获晋侯而归,“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艹冖缶)、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杨伯峻注:“履薪盖积薪其下而履之,示欲自焚。”未解登台。按,其解“履薪”盖本之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引傅氏语。这样解“履薪”实昧于古代制度而不得其情。《后汉书·戴封传》记戴封天早请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此积  相似文献   

3.
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载,秦晋韩原之战,晋败,秦穆公获晋侯而归,“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杨伯峻注谓:“履薪盖积薪其下而履之,示欲自焚”。未解“登台”。按,其解“履薪”盖本之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引傅氏语。但此解或背于古代制度而未得其实。据《后汉书·戴封传》,戴封天旱祷请,“乃积薪坐其上以自焚。”此积薪自焚的方式,与效法古代以人为牲而祈雨之俗有关,与此“登台而履薪”无涉。如汤以身祷于桑林,鲁欲焚巫尪之类,皆可证古代有以人为牲而祈雨之俗。  相似文献   

4.
正确处理和妥善调节课堂教学与课余活动的关系,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专著《学记》在论及这一关系时精辟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里说的虽然是我国古代“大学”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经典之一,它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也是传统社会的道德教科书。“大学”语义有二:一是所谓“大人”之学,即培养“大人”即道德上的合格人才的学问;二是古代大学的教育。二者之中,前者意义更普遍,“大学之道”即古代造就道德上的“大人”的途径。《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建立了道德教育文化思路1.明明德“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始点与基础,其基…  相似文献   

6.
写给大学校长的书——《大学之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从一篇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短文中得知金耀基先生的大名的 ,只知道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由于认同他的思想 ,就将我出版的《李泽厚学术论著提要》一书寄上。没想到他将 2 0 0 1年新版的《大学之理念》回赠给我 ,拜读之下 ,获益匪浅。他认为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型大学之开端 ,而北京大学之制度与精神 ,实是借镜西方大学的 ,所以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横向的移植”,而非“纵向的继承”(《牛津版序》)。西方现代大学之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 ,大学是中古给后世最可称美的文化遗产。中古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勃隆那…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被传统视为“圣人之学”、“帝王之学”的《大学》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纲,其中“三纲领”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纲目,“八条目”则为具体措施和主要内容,而“修身”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8.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记述的是孔子和曾子的思想。全文1832字。这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为此,宋代儒学大学师朱熹将其抽出,列为四书之一。《大学》不仅充满着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也洋溢着古人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德育思想。作者认为,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学,在探索我国德育发展的今天,《大学》是一篇不能忽视的古代作品。一、关于德育任务的论述《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的就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中国语文》第四期上刊载文安朗先生《说“燧”》一文,惩于“燧”字“现有辞书只有两个义项:1.古代取火器;2.古代告警的烽火……这些义项对现代汉语来说是足够用了,而对古代浩瀚的典籍来说,就嫌少了一点。”于是游目册府,自出机杼,得八义项焉。此诚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治学正需要这种锲而不合、精益求精的精神。然究其所论,间亦有所未安,千虑一失,容或有之,敢竭鄙诚,以就教于文先生。  相似文献   

11.
浅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育是现代体育的题中之意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竭力主张与推崇的。我国古代早就有利用身体活动来进行美育的良好传统。“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讪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西周时的乐舞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教之有舞,所以均调其血气,而收束其筋骸,条畅其精神,而涵养其心术,是以血气和平,耳目聪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二是“教国子以舞,使之委蛇曲折,动容貌,习威仪,就其抑扬进退之节,以消其骄淫矜夸之习”(郭希汾著《中国体育史》)。在《荀子·劝学》中,通…  相似文献   

12.
将《汉志·六艺略》的大序所称的“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解为《乐》等五学为人所用或发挥作用时像五行的运转那样更替轮回、循环往复,不能成立。“世有变改”之“变改”指的是五学作为一个整体,随着时代的不同或存在、可见,或灭息不见、隐而不显。“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是指五学作为相须而备的一个整体,因时代之更替,其存在、可见与灭息不见、隐而不显就像五行的运转那样,也更替轮回、循环往复。“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是刘歆从形而上的高度对五学虽经历挫折但最终还是为王者及人们所采用、所重视所做的思考与阐发,反映出刘歆对五学在未来的世代仍会得到采用与重视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相似文献   

13.
丘浚是明代岭南人物在朝廷中最有影响的一位,曾与海瑞等人并称为古代“岭南四公”。他是古代海南历任职位最高的文官,又是一位学者,大儒学家,平生著作甚丰,代表作是160卷的《大学衍义补》。丘波的《大学衍义补脱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出发,总结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经验和教训,其用意是想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来进一步“资”皇帝之“治”的。丘波说这本书“凡古今治国平天下要道莫不备载,而于国家今日急时之先务尤缕缕焉”以丘文庄公集·欲择(大学衍义补)中要务上献奏》)。它取材广博,考据精详,论述赅博,系统完整.因而此书献奏就受到孝…  相似文献   

14.
正《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由浙江大学教授方一新独撰,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出版。该书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分为上、下两编,共70余万字。上编是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关问题的论述,凡十一章。内容包括: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作用和意义;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的语料及类型;语料的选择与鉴别等。  相似文献   

15.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可以看出《九歌》乃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组民族祭歌。这组民族祭歌既有我们本民族祭歌的原始特色,又凝结着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的一腔幽愤。所以《九歌》“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于异义焉。”(《楚辞章句》)在此,我们只是从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16.
了解《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对理解这篇骈文的思想内涵很有必要。本文拟就《滕王阁序》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简要介绍,期于学习此文有助。一、天文地理“天柱高而北辰远。”“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云,所谓天柱。”(《神异经·中荒经》)“北辰”即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斗星居其所是人君居明堂之象。文  相似文献   

17.
胡大雷教授的《中古赋学研究》,是目前赋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专著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所未曾提出的新观念。其学术视野亦很开阔,对赋学与诗的互动关系有独特的见解。《中古赋学研究》所建构的学术研究体系对古代的文学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此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吕氏春秋·诬徒》中则提出“达师六要素: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其中的“使弟  相似文献   

19.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20.
程朱改《大学》的原因 《大学》一篇,朱熹引程颐之言定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不知所据。又称“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亦属杜撰。因为皆不可考。 《大学》二字(大读若泰),曾见于礼记学记,所述为周代最高之学制(九年制的高等教育)。“保氏”、“师氏”则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篇都是说教师的任务。旨与《大学》篇意义不符合。《大学》一篇细味之,似为当时战国的人君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