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术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以往的专业基础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技能培养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偏食“,甚至严重的“营养不良“.根据这种现状,作者提出了审美与情感思维、艺术观察能力、作品意识的开发与培养三个建设性意见,希望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传统美术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种美术教学活动。将美育的含义简单化,让美术教学步入误区。文章试图讨论在美术技能技法训练中渗入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申茂武 《成才之路》2010,(15):74-74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力的产生是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辉映 《山东教育》2005,(23):56-57
艺术教育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它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认识与体验的倾向。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就是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是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良好途径之一。但在长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总是以美术论美术,单纯以提高幼儿绘画技能为目标,而忽视了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意愿,忽视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那么,如何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呢?本人根据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肤浅体验,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仅是要学生掌握某项技能 ,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最终成就艺术的创造力。因此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基础教学领域 ,改革单纯技能教学的旧模式 ,将创造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纳入日常教学之中 ,对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合 2 1世纪需要的创造型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审美课程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课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它必须渗透到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中。作为美术教师,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界认为,今日社会的特点是急剧变化,美术教育必须面对工艺技术时代的挑战,应该对传统的方法重新进行估价,探索新的途径,建立新的体系。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保守的观点:基本上仍保持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教学体系,以传授技能技巧为主,持这种观点的人已越来越少。二、革新的观点:认为培养创造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是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反对以技能技巧来约束学生的创造力。三、折衷的观点:同意美术教育应以培  相似文献   

8.
针对钢琴教学中教师偏重技能、技巧而忽视情感培养的状况,阐述了钢琴技能、技巧训练的一般要求,重点论述情感训练和训练方法,突出情感培养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钢琴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相似文献   

9.
郑婕妤 《考试周刊》2012,(77):187-187
美国有位著名美术教育家说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美术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形成各种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又是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的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审美教育比之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如今,小学美术教学,在一些教师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重视美术技能的教学训练,如线描、用色构图策略等,往往忽略或相对忽略学生艺术感觉的培养。我认为这样纯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是走不远的,是难以发展学生对绘画从心里开始的热爱兴趣。  相似文献   

11.
高师美术教育是多学科、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全面施教和参与多种社会艺术活动的能力。素描训练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应有其自身的教学体系。发挥班级课堂教学的优势、突出师范性是高师素描教学的特色;把握造型的本质规律,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方法以利于较快切入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其基础性;将审美能力、创造意识的培养注入素描教学,在训练学生技能技巧的同时能使他们艺术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梁栋良 《成才之路》2011,(28):68-68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理念促使美术教育的本质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应试教育使美术教学只注重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纯绘画性”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术教育必然会丧失其独立品性,而仅仅成为某种艺术技巧教育,而未能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美术教育,它包括审美形态、美感教育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辨…  相似文献   

14.
儿童依靠直觉能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感受和发现物象的特殊材质、形状、色彩等综合外观特征。在通常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很难在实践中合理地结合两种技能,使教育重心不平衡,或注重知识技能,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或单一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忽视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就应该平衡这两种技能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和动手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美术教育,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却忽视学生在欣赏课上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知识的灌输,轻视美育教育的培养,造就了一些只会基本绘画,不会表达绘画含义、不会欣赏的人;以技能训练内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美术创造与工作动机、创造人格的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力构成要素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这四个部分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美术教育对幼儿园艺术课程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基本审美能力的开发阶段,虽然美术教育逐渐变得重要并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幼儿园美术课程教学中还表现出传统的一面。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幼儿园美术训练和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对策研究,对幼儿园美术训练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美术教育中,如果我们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些画师、画匠,而培养不出真正的画家。这本是针对目前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创新”的严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警告,意在呼吁我们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好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然而,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有失偏颇,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疑惑了:那么技能还要教、要练吗?有的教师认为:技能不要教了,让幼儿自己去探究,探究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技能还是要教、要练的,有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有创新……于是,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在技能的教学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始终徘徊在“教与不教、练与不练”的十字路口;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让幼儿在枯燥乏味的模仿练习中学习;有的老师则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摸石头过河”,使幼儿走了很多毫无价值的弯路……  相似文献   

20.
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而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