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野草》中黑色与白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细读,对《野草》中的黑色与白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黑色与白色的心理蕴涵;其次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颜色类型,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文艺心理学这一艺术视角考察了《野草》与鲁迅心理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野草》是反映鲁迅矛盾、敏感、复杂、微妙心理世界最为充分、深入的一部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凝铸而成的心灵献诗,从而对中国这位20世纪伟人进行心灵的透视、探寻和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色彩入手,选取《野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种色彩——青色、红色、白色,并把它们看做鲁迅世界的本体性颜色,进而对鲁迅的生命哲学以及生命体悟来进行重新的认识,以期还原一个更具丰富性的文学巨子,借以重新解读文本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7.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所运用的各种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中,怪诞色彩是其中之一。本文就作品中的这一表现手法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和阐述,既归纳了怪诞色彩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又指出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以便从新的角度去理解《野草》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心灵独白,解读《野草》是我们走进鲁迅先生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透过《野草》,我们将看到一代伟人面对两难困境的毅然抉择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鲁迅《野草》的文本分析,以死亡和梦这两个意象为基点,力图寻找鲁迅心理投射的基本模式,以达到对《野草》意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学者燕卜逊提出“ambiguity”概念以解释文本语言具有多重性,不确定性,模糊性,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前者着眼于文本语言自身,而后者借文本论以表现其哲学理念拆解逻格斯中心主义,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以比较对照的方法从理论基点、适用范围、最终目的对两者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4.
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当中,主体间性论和意义生成观为重新观照语文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对师生关系和师生与文本问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意义生成观对师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文体的理解作了更合理的阐释。这两者都为探索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个性化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在对话关系中,师生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对文本才有自己个性的理解,才能真正促进彼此个性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词汇表现出的非凡.魅力。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和色彩的词汇都很丰富。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在各民族语言中产生的各具特色的色彩词汇其象征意义也存在风格迥异的特点。这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在注意观察颜色词汇本身的基本意义的同时,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以颜色词入手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的颜色有着其特有的基调,其基调的颜色透视和蕴涵了彝族撒尼人的等级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文化特点、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撒尼人的黑白宇宙观和阴阳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对缤纷的颜色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涵义,从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颜色词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可能会赋予不同的文化涵义。这就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方面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颜色词是词汇系统里很有特色的部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变迁在颜色词上体现得十分生动。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各有不同。以汉日英语言中的白色为例,“白”的象征意义就受三个民族文化发展影响而不同。一般来说,在中国,白色是一种忌讳的颜色;在日本,人们认为白色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及神性;在西方,白色象征高雅纯洁,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