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和实质,“五权宪法”理沧及其实践是孙中山民主法治思想的重大创新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世纪末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革命政纲。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体系。辛亥革命前,三民主义经历了一个由民族而民权而民生的发展过程。辛亥革命后,三民主义又经历了一个由民生而民权而民族的恢复和发展过程。此间它不断增添了一些新的思想成分。当中国的旧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后转变为新民主革命时,孙中山得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他的三民主义就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用著名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和建国的理论,与英语自主学习糅合在一起,阐释出关于英语学习的全新观点。其中“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救国口号,重点在“民”;而在英语自主学习中“民”为学生自己,自主“权”应系于“民”;“建国三时期——军政、训政、宪政”是孙中山提出的国民党政党理论。在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为“党”,以“党”建国,但不能以“党”代“政”。在教师帮助下,经过逐步扩大学生权力的三个步骤,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谐运行的“民权”和“宪政”状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民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以孙中山为代表,认为所谓民权乃是“人民之权”;一种可以说是以梁启超为代表,认为所谓民权乃是“君主之权”。孙中山民权观的基本内核是“五权宪法”、“直接民权”和“权能分治”,在当时的背景下,孙中山的民权观无怀疑达到了历史应有的高度,具有推陈出新的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民权、民生两主义来说,其内容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反满”特征尤为突出,而“反帝”的特征却表现了相当的妥协性。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反满”与“反帝”,“种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等思想此消彼涨的原因,客观的评价了其民族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3月28日至4月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30多人的国民党参访团来到大陆。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踏足大陆。3月29日,他们拜谒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江丙坤说,饮水思源,没有先烈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成果。他用3个词表达了他在广州的感受,“感动、感激、感谢”。随后,江丙坤一行在孙中山逝世80周年之际,赶往南京中山陵和北京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进行拜谒。在南京,江丙坤道出心声,我们大家应该以中山先生为师,共创两岸双赢局面。他还挥笔题字“破冰之旅”。3月30日,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说,江丙坤副主席率团来访,开启…  相似文献   

7.
中山陵是我国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于北京,遗体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葬于南京东郊钟山中山陵内。钟山高达456米,周围约30多公里,是南京近郊最大的山。因山岩现紫金色,故又称紫金山。钟山峰峦起伏,蜿蜒如龙,有“钟山如蟠”之势。中山陵位于钟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正中的山坡上。中山陵依山建筑,座北朝南,面积约八万多平方米,全部用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等  相似文献   

8.
一、国共合作中相关的政策、纲领、件 1、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赋予“民族”“民权”“民生”以新的内容,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开始指引国民革命向新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9.
中山陵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当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在教学中简介一下“中山陵墓”的建筑情况。 “中山陵墓”建筑在广州越秀山下,是一座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宏伟、壮丽、金碧辉煌。它与矗立于越秀山颠高达120英尺的中山纪念碑遥相对应。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在广州建立中山纪念堂,树立中山纪念碑。6月成立了“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宋子文、邓泽如、谭延闿等8人为委员。筹备会成立后登报公开悬奖征求建筑图案。南京中山陵设计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於民族主义第一讲,有言曰:“三民主义,是救国主义”又曰:“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係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適存於世界”。故民族。民权。民生实为促进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之手段,而救国之真正目的,在使中国永久適存於世  相似文献   

11.
一个小学生在题为《中山陵》的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昨天我到中山陵去玩.看到三个孙中山。下面的一个站着,是铜的;爬到上面,房子里有一个坐着.是白色的;屋子里面还有一个睡着的……”可谓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我看这样的“文章”如闻天籁.可老师却打了不及格.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所要建设的新中国,是以中华为国号的民族、民权的“共和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与欧美各国“从同”,又进行某种“超越”,使中国成为“实业发达,民生畅遂”的社会国家。在文化上“融贯”“中西”,作成“注重道德”、“文明、进步”、“调和、互助”、“爱好和平”、“学问立国”的文化中国。孙中山建设新中国思想是和平发展兴中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1905年8月,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同年10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受主席连战的委托,率国民党高层参访团搭乘中华航塑公司飞机经香港进入大陆,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北京香山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和南京中山陵,受到中央领导和地方官员的热情款待和赞扬,并有消息说,连战将有可能在6月份访问大陆。这将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民生观,是孙中山关于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民生理论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纲领的集中体现。他的民生观与他的民族观、民权观是有机统一的,也与他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内在统一。孙中山的民生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思想和理论财富。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时,研究孙中山的民生观,对于传承和发扬他的"以民生为重心"的精神、加快推进我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但三民主义的文化观同样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本文主要从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文化、民权节制治权的政治文化、发展实业和重视民生的经济文化、知难行易的哲学文化等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政府是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之后在南京建立起来的。它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可是,它却在1930年6月颁布了一个《土地法》,并声称该《土地法》是“国民政府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特依国民党政纲之规定与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这部《土地法》真的是“为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吗?真的是依照“孙中山先生之遗教制成”的吗?考察国民党政府在土地立法上的言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外资问题,是孙中山在进行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谋求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但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还可供我们现在进行四化建设借鉴。本文拟就孙中山利用外资的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意见。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建立了所谓共和制的中华民国。当此之时,孙中山自认为:“民族、民权两层已经达到目的。今日所急则在民生一层。”孙中山的所  相似文献   

19.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五五宪草”中规定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为小选举区制。这种选举方式是实现孙中山“直接民权”构想中的必要步骤;符合世界选举制度发展趋势;而且经过了严密的立法程序,故而有其合理性。但是,此种选举方式却可能导致一党专政,而对本已是一党政体的国民党来说,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从而引起其它党派的强烈不满,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加深,并且引起了革命战争,最终使国民党政权垮台。  相似文献   

20.
“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权在民”的真实实现有赖于人民共同普遍直接参与的民主程序的推行,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的理念。“权能区分”鲜明地体现了孙中山“主权在民”这一民权主义基本原则,“地方自治”则是实现“主权在民”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