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在东南亚,尽管日本侵略者以其军事优势占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各国人民顽强抵抗,在前方战场和沦陷区内仍与之作不懈的殊死斗争.  相似文献   

2.
长兴“科技券”遵循着“需求导向,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协同服务”的原则,有效地促进了上海科技资 源的跨区域辐射与共享,提升了创新资源匮乏地区的科技公共服务绩效,实现了长三角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 置。研究表明,在长兴“科技券”设计和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包含诸多的政策创新,这种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区域资 源共享模式无疑具有政策和理论的双重创新。  相似文献   

3.
邢建榕  阿拉 《出版参考》2007,(11):21-21
都市形象的象征 1908年3月5日,由英商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通车。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行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终点设在外滩英国总会门口,全程6.04公里。  相似文献   

4.
"老上海"是时下的"热点"之一,在写老上海的书中,昔日沪上名医陈存仁氏的《银元时代生活史》格外值得细读。以"银元时代"为名,所谈自然以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为主。在我们的传统史学中,向来只有"帝  相似文献   

5.
上海黑社会的产生和衰亡几乎与上海近代史相始终 ,而且它的发育和规模在中国黑社会史上是无以伦比的。因此 ,要深入研究上海近代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 ,就不能不花功夫探讨上海黑社会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在上海这块宝地上 ,黑社会与帮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概念上讲两者自然不完全吻合 ,但重合的部分仍然不少。 1916年《时事新报》开辟了“上海黑幕”专栏 ,率先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曝光了上海黑社会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接着由生可编写的《青红帮黑幕》于1919年在上海出版 ,简要介绍了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一带青帮和长江下游洪帮的情况 …  相似文献   

6.
老上海年俗     
一帆 《档案与史学》2006,(1):F0002-F0002
“年夜饭与送灶君,烧头香与开果盘!游艺狂与赌博狂,元宝茶与打抽风!”那似远又近,充满着传统意味,糟粕与精华杂陈的上海年俗,随着岁月的流逝,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地消褪。  相似文献   

7.
楚焰辉  金志浩 《新上海档案》2006,(11):F0003-F0003
老上海的茶楼,除了提供给人们休憩.议事.谈天说地外.还是龙蛇混杂之场所,各色人等受带着各种资讯往来其间.俨然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上海开埠后.随着西风东渐,申城茶楼除了喝茶、吃点心外,还衍生出多种别样用途的.如当时俗称“包打听”的租界巡捕侦探,就利用茶馆这一独特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朱海明 《档案与史学》2007,(3):40-40,39
高尔夫运动相传起源于苏格兰,目前已成为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的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皇家高尔夫球场,至今己有250年的历史却还保存着最最古老的高尔夫球场情景原貌,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一、短暂的“新闻图画”时代清末民初真是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新旧观念碰撞,各种思潮涌动,从文化的视角审度,那也是个硕彦迭出、文著突兀的岁月。吴友如从裱画铺学徒成为点石斋画报的主笔,便是借助了时代的风浪扬起了个人疾驶的篷帆。吴友如将火车轮船、声光电化等等的机械文明及高楼广厦、西洋医术等等的洋场风情和风俗街井、奇闻逸事等等的市民趣味入画,引来了正统画家的极为不满,正是这般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图像,将西方绘画的写真精神与中国古籍绣像及民间木牌年画的布局造型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今天看来,他的那些画幅中正襟危…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人喝茶有悠久历史,孵茶馆是老上海的习惯嗜好。因此,老上海茶馆特别多,据统计,清末就达160多家。出名的有静安寺的"品泉楼",城隍庙的"湖心亭",南京路上的"同羽春"和"五云日异楼"等。旧上海茶馆,不仅是市民休闲憩适的场所,也是聚集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流传着时代动荡变革、风起云涌的社会轶事趣闻和掌故。"品泉楼"在静安寺。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吴赤乌年间,距今已1700年。原来寺址在吴淞江边,因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史学》2004,(3):67-69
【编者按】 此次选录的二则与老上海电影有关的史料,是两篇评论性文章,一文分析电影与戏剧的异同与联系兼述电影艺术的进步,另一文(作者佚名)议及影片选映的一些准绳.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2006,(2):42-45
正月 在融融的守岁烛光之中,旧年悄悄地溜走,新年的轻步走入了人间.在报晓的鸡鸣声中,围炉守岁的人们,收拾起期待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兴奋之中.老上海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在心中充满了希望,想着:啊,元旦到了!  相似文献   

13.
在品牌和流行成为时尚的今天,现代生活商品化大潮裹挟下的芸芸众生,往往会嘈杂和世俗的氛围中迷失。过度消费与崇尚奢华的社会风气,已使普通人渐渐分辨不清哪些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14.
金志浩  楚焰辉 《新上海档案》2006,(8):F0003-F0003
每当一支充满节奏感的舞曲蓦地响起,成双结对的男女纷纷携手相拥、蹁跹起舞,这里有热、有魅力、有逼视、有挑豆,更有些许的暧昧与恍惚。它能为社会生活增添喜庆的气氛、能让两颗寂寞的心霎时碰撞出火花,更能让男伴女伴跨越彼此的陌生走向声气互通……这就是交谊舞。  相似文献   

15.
孙孟英 《档案与史学》2014,(3):F0003-F0003
正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和发展的节日。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上海一些商界借助"三八节",纷纷举办各种展示会或展演会,以推介女性新商品,引领消费潮流。1934年3月8日下午,南京路上新新公司的大门前,新新美发厅举行了一场春季女子摩登发型发布展示会。名媛佳丽们身穿美丽时装,梳理"无缝长卷曲式"、"短波浪式"等各式摩登发型上台走  相似文献   

16.
华界陆上公交的发展与上海城市现代化的演进(1927-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海一直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中心和典型见重于世.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两个现代化演进的高峰,一是1927至1937年,一是1992年到如今.1927年前,上海城市现代化主要是上海租界现代化,1927至193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变得既要讲租界也要讲华界,华界获得了空前发展,成为该时段上海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俗语讲“百闻不如一见”。由于电影的发明使我们今天仍可通过胶片或磁带来亲眼目睹老上海服饰变迁的精彩瞬间。 1长衫马褂与穿中山装 1924年11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香山路自己寓所的草坪上穿着中山装接见于各界人士,遗憾的是,当时穿中山装的人为数寥寥,除孙中山本人与一名正在走动的男子外,其余的人不是穿长衫马褂就是穿西装。  相似文献   

18.
<正>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这条由英商经营的1路有轨电车,线路长6.04公里,自静安寺至外滩。彼时,马车、自行车、黄包车以及有轨电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公共交通。马蹄声、自行车铃声、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电车的铛铛声交相辉映,拉开了城市交通革命的序曲。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同治年间,上海滩就有了照相馆,如"公泰"、"宜昌"、"苏三兴"等。20世纪初,照相业又有所发展,当时的照相馆称"画楼"、"影像铺"、"像馆"或"照相楼",绘画和摄影兼营互补。南京路一带成了上海照相业最发达的街区,耀华、宝记、兆芳、中华等照相馆相继设立。时人描述道:"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为消费价格昂贵,这些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等社会富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04,(6):73-76
旧上海的房地产业随着城市的兴旺而发达,一方面积极满足工商发展和市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投机性,经常引起社会动荡。本辑史料两篇,对旧上海房地产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概况作了简要叙述,作者佚名,成文时间亦不详,考察文字内容,应形成于1952-1853年左右,选自上海市市政工会档案全宗C7-2-44号案卷,由孙慧选编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