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静  李展 《东南传播》2014,(6):18-21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农村与城市的隔离使得城市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相互不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各种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以破坏社会和谐的形象为主并形成为社会对这一群体看法的刻板印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厦门日报》2007年至2012年间有关进城务工人员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厦门日报》呈现出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从社会的边缘逐渐向中心融入,但是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报道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倾向。负责引导社会舆论的党报,既要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又要协调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为营建和谐社会创造舆论条件,《厦门日报》建构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媒介形象展现了这一群体的市民化进程与本地市民对外来群体排斥心理的矛盾统一,一方面回应了社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其所刻画的该群体的负面形象又呼应了本地市民排斥外来人群的精英心态。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妇女媒介监测网络在行动中国的妇女媒介监测网成立于1996年3月8日,旨在监测我国各种传播媒介对妇女形象的宣传报道。首都女新闻工作者认为:“1995年世妇会前,我国政府发表了本世纪最后5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在关于‘改善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方面,《纲要》首先要求宣传妇女与男子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权利和地位,宣传富有‘四自’精神的女性,改变社会对女性歧视和偏见。”而“男女平等这个基本国策的有效实现,有赖于传媒的正确宣传。”“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广告中,妇女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得到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3.
杨凯 《今传媒》2017,25(11)
《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我国唯一向全世界发行的国家级英文女性月刊,自1952年创办以来一直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国妇女真实形象的任务.其封面呈现的中国妇女形象作为海外受众首先接触到的杂志内容,对他们形成中国妇女印象有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2至2016年《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封面女性人物肖像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具有的社会特征和视觉形象特征,并指出当前《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在构建中国妇女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提升传播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礼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家庭形象和社会形象。但是,因为礼教在不同时期所宣传的侧重点不同,影响的不同朝代妇女形象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5.
礼教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家庭形象和社会形象。但是,因为礼教在不同时期所宣传的侧重点不同,影响的不同朝代妇女形象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制造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知,形塑了其群体形象和身份认同。其中,众多面向中产阶层受众群体的媒介绘制的中产阶层形象,既是消费主体和生活方式样板,又具有职业理想和社会关怀。特别是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尊严和权利去努力行动的中产阶层人物受到推崇。这些中产阶层人物形象被视为已具有行为示范,价值观及社会规范创建、引导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市的四家日报为例,本文运用叙事分析的方式考察了我国当代城市新闻媒体对于农民工这一城市“差异人群”的“再现”或曰群体素描,并分析了这些“再现”对于该群体之社会身份形成及在城市社会获得文化认可所造成的意义和影响。基本的发现是:我国城市报纸采用了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进而产制了高度类型化的公共形象,其中得到最频繁再现的形象是“受难形象”和“负面行为者”形象。这两种叙事和形象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后果,其中,“受难叙事”和受难形象有助于农民工群体自身主体经验的表达,并促进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理解和认同;负面行为叙事和负面形象则倾向于将农民工再现为城市社会的“威胁”和“麻烦”,抑制了农民工群体的主体经验表达,并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获得文化承认。本文比较了不同市场取向报纸在上述方面之表现的差异,提出了改进对“差异人群”进行新闻报道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南岳 《今传媒》2011,(12):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始于20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此而催生出了"房奴"这一新的群体。房奴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也进行了分析报道。本文以201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中国时报》中的74篇文章为样本,分析这四家主流大报对于房奴媒介形象的建构,并分析这几家媒体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构建房奴的媒介形象的。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9.
"上门女婿"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群体.在"上门女婿"不断涌现的背后.媒体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媒体又给时下的"上门女婿"赋予了怎样的群体形象?本文通过叙事理论和符号学的分析,对媒体在"上门女婿"群体角色构建中的影响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南岳 《报刊之友》2011,(12):145-1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始于20世纪末的住房制度改革,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遇到了十分棘手的住房问题,因此而催生出了“房奴”这一新的群体。房奴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也进行了分析报道。本文以2010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公报》《中国时报》中的74篇文章为样本,分析这四家主流大报对于房奴媒介形象的建构,并分析这几家媒体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构建房奴的媒介形象的。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感想。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中的老年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正朝老龄化社会发展,大众媒体是怎样描述和塑造老年人群体形象的?这些描述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红 《新闻知识》2008,(4):39-40
"媒介女性形象"是指媒介对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的再现和呈现。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对女性群体特性的主观性态度认知,这种认知即对女性"形象"建构过程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媒介女性形象"也是高度情景化的、与客观世界中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社会结构转型及利益格局变动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老年群体以其在总人口占比的快速上升被广泛关注。媒介对老人形象的产生、变化与扩散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能否构建恰当的老年群体形象,关系到国家提出的"积极老龄化"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与范围,也影响着老年群体平等社会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以后《中国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分析。概括出新世纪女性形象的复合性特点,社会系统的复杂化与简化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6年至2009年<中国妇女报>中以"留守妇女"为主要内容的59篇报道进行分析,旨在探究所呈现出的"留守妇女"媒介形象.结果表明:<中国妇女报>对留守妇女的正面报道较多,内容侧重于政府和社会关注上,范围比较狭窄,对留守妇女个人精神需求、人身权益保障、生活压力等问题提及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16.
《冲突与契合——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妇女形象》是一部透析澳大利亚的历史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力作。作者马丽莉从多种角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澳洲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对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妇女形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这些分析研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妇女形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 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鲁宾斯坦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或群体传达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信息"①.金灿荣则从形象接受者的角度提出国家形象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侧面,客观形象(image)是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固定的心理记忆,而主观形象(perception)指的是个体主观的知觉,多个主观感觉的集合构成形象②.法国学者巴柔则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出发研究形象,他认为国家形象应该包含文化和社会两个侧面,即形象是"在文化中,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③.因此,国家形象的研究是对一国现状和国家实力的整体认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对1949~2008年样本期刊中的封面人物图片进行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建构的封面女性形象由雄性气质向女性气质过渡并最终形成多元气质;2.《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封面女性形象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即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转变为消费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20.
孙凯宁 《青年记者》2017,(26):69-70
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形象” 无论是从美国发展历史还是社会组成来看,非洲裔群体——黑人群体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好莱坞电影自产生之初到兴盛再到如今,一直都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国家形象、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对外传播的途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除了其独特的商业属性外,最为关键的是其对于美国主流社会价值和文化的传播.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形象”的嬗变是随着“黑人问题”在历史、社会中发展而变化的.黑人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不同体现也正是不同时期美国主流文化对黑人问题的态度和认识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