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斯德、王家范先生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上册 ,初中一年级使用 ) ,由华东师大出版社于 2 0 0 1年 8月出版。这部教材是在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推出来的 ,在内容和形式上 ,反映出推陈出新的独创精神 ,对建构适合素质教育的教材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历史》在内容和历史分期方面 ,避开了中国古代史社会性质和历史分期这一敏感、繁杂的问题。在近四、五十年中国大陆上出版的各种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 ,是第一次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的 ,其与众不同之处 ,于此可见一斑。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和…  相似文献   

2.
在自学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由于学术界对这个课题长期争论不休,迄今未有定论,这就给学习带来了困难。为了帮助同志们自学,本文拟对这个课题的争论情况作一番简要的介绍。古史分期问题争论的由来所谓古史分期,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界限划分问题。这个问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国内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在一九二八年七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中,肯定了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正确的结论,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反对,从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该分析了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的分期线索、分期原则和分期方法,并论述了以数学教育思想为主线,兼顾数学教育机制变革的分期原则;还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的分期进行了尝试性的构架。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古代社会性质的论述是当前古代社会研究中的一个症结问题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金景芳先生的一篇论文,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社会的科学概念与中国古代史分期》。在这篇文章中,金景芳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社会的科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著分期疏议邢铁华(1)中国古代文学史或古典文学史的分期,大体有三种类型,反映出三种文学史著的“眼光”和编著方法。第一种类型,承认文学历史与社会历史有不同的发展轨变迹,文学演变史是文学本身的逻辑发展过程,它既受社会变动的影响,又保持本身的相对...  相似文献   

6.
黎虎发表于《文史哲》2020年第1期的《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论纲》),以本土化语汇概念,对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这一重大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下简称“三个中国”)古史话语体系、掌握古史研究话语权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论纲》主张厘清“舶来”话语的是非正误,乃是建立“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前提;《论纲》主张准确揭示中国古史的矛盾特殊性——“权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者”及其主要矛盾关系,乃是建构“三个中国”的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古史话语权的根本;《论纲》主张运用本土固有词语概念进行表述,乃是建构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和掌握史学话语权的重要载体和必要组成部分,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论纲》及其学术贡献表明:运用本土固有词汇概念,不仅能够建构“三个中国”的古史体系,而且能够真正有助于掌握史学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迄今仍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造成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对西周、春秋社会的封建领主制性质论证不足,例如“井田”的研究未有突破,作为领主政治标识的“等级君主制”未获重视,与西欧历史的比较研究亦未深入.这为诸家蜂起  相似文献   

8.
中国占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而又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早在二十年代就展开了讨论,当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史学上的论战。解放以后,关于古代史分期问题的学术讨论才深入地开展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至1960年。第二个阶段始于1972年郭沫若发表的《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然而真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构建新的研究理论范式,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于2005年lO月15~16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湖北、江西、广东、福建、香港等省市地区的近四十名国内学者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程中,举行了四场学术报告,围绕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内容涉及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分期、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成败问题,是农战史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一种压倒一致的观点,农民战争总是限入失败,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而共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凡属知识分子参加和支持的农民战争,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秦末、新末、隋末农民战争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加和支持农民起义而成功的典范,因此,对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行为给予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判定特定时期教育的变革与性质和合理地编排教育史论著体系。20世纪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换、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教育实践、阶级斗争等多种中国教育史分期法的探索,展现出面貌各异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合理的中国教育史分期应以教育实践为主要依据,也对历史年代、社会形态等外部变化因素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问题上的六种分歧意见,提出了分期应当遵循的“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四条原则,主张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及其所属的言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文学设科期、国语国文期、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意象论着眼于意与象的融合来讨论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的创造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表现说性质、特征、功用、价值和意义。意象论不仅具有艺术形象塑造的意义,而且具有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不少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在反思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看法,显示了勇于探索真理的理论勇气,表现了以构建符合中同古代历史实际的中国古代史体系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代史应分为四个大的时代,即血缘家族——氏族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州郡时代、行省时代,并认为这一划分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分歧,反映中国古代历史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以及古代社会的性质,例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以及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历来在史学界争论不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围绕着古史分期问题学界有过学术论战,以“三论五说”最具影响力。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对中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冲击同时,中国史学界也希望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领域,与世界史研究相接轨。在以中国为本位东洋史领域,京都学派无疑观点新颖,成果丰硕。但西方和日本汉学研究者对中国史论述时往往带有其政治目的或解读有误,为了避免这些漏洞,我们在对海外汉学进行批判认识后需要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现代科学的特点或性质为标准,与中国古代科学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主要在科学的主客体、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知识论特征、科学和道德的关系、科学和政治的关系、科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似乎已成定论。即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止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现代史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直至今日。仔细研究一下,这一分期的某些部分,似有商榷之处,应该再议。 (一) 这个传统的分期论,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上限,是对的、科学的。因为从此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经过对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在理论上及资料处理上存在分歧的清理,提出对此问题的一系列新的看法,包括中国前国家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早期国家的性质与其产生途径、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起源与其建立、三星堆国家,以及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等等.  相似文献   

19.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核心,也是法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礼具有宗教性和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控制中的功能表现为。“别贵贱,序尊卑”,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经国家、定社稷,确认王权的特殊地位与权力的合法性;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判是非的准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广告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以来,中国古代广告研究主要围绕其起源、表现形式、分类以及自身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等问题展开,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看,广告研究的重点应是探讨广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应加强广告自身特点的研究,以及与中国地域、社会、民族、生活等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研究。突出中国古代广告的特质,明确广告与社会之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