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能力和能力标准,是语言学、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讨论了语言能力标准的背景和原则,然后论述了多种能力和隐喻能力概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文章认为,语言能力和能力标准必须考虑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这个时期的幼儿爱说话,经常会让大人觉得这孩子太贫了,有时甚至会呵斥孩子不让他说,这样会压抑孩子语言的发展,从而影响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莹 《考试周刊》2010,(43):108-109
1972年海姆斯(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学说,他认为交际能力是指“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相应地,以交际能力相关理论为基础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其目的就是评估语言学习者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应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语言能力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听力等输入性能力.更重视对语言学习者的写作、口语等产出性能力的评价。这就促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写作、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课时的安排,幼儿园每周的语言课相对较少,特别是小班,一周只有1—2  相似文献   

5.
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否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还表现在他能否在适当的环境下说出适当的句子。本文将讨论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区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交际能力体现到外语教育时,必须考虑更深层的文化因素。外语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应该看交际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智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三一四岁的小班幼儿正是语言发展最迅速、最敏感的时期。作为本班教师应在自然状态下充分了解幼儿原有的语言基础,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幼儿语言水平,为幼儿各种智能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朋友们都夸我的宝宝能说会道,也时常问我是怎样教他学习语言的。在对宝宝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我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也总结了一些心得。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家长应注重与宝宝一对一的交谈,而且在与宝宝交谈时,家长一定要创造机会让他多说话,这对提高宝宝语言的流畅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王媛 《学子》2013,(12):26
作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英语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载体。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英语都越来越重要,而词汇,作为英语这门语言中的三要素之一,是整个语言听、说、读和写四项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法学得多好,语音多么漂亮,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来理解别人的观点,他还是无法用这种语言和别人交流。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重要的器官和血肉。词汇量过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外语教学领域,存在一个共识,即词汇在语言学习中起核心作用。离开了词汇的学习,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可能有语言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的出现并广泛运用是语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契机。网络语言对语言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更新语言观、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准确性两方面。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快速高效地吸收有用信息。高效率的阅读至少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语言能力和阅读技巧。语言能力指拥有一定的词汇量,一定文化背景常识和一些基础的语法知识。阅读技巧包括猜词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寻找中心句的能力和合理用眼的技巧等。本文结合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以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丰富的语言积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呢?我认为,应首先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然后,再交给他适当的方法,在这践中再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自19世纪洪堡特提出语言能力理论以来,语言能力这一概念倍受关注。洪堡特提出语言是一种能力,索绪尔进一步区分了语言、言语,认为语言的学习是逐步的,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经验才能学会。乔姆斯基则提出了语言能力天赋说——人天生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海姆斯等人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涵盖范围较窄,从而提出更具内涵的交际能力。我们认为,语言能力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将加深人们对语言能力本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认为语言只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忽视了语感跟语言能力的密切关系,事实上语言能力之中应该包括语感;把语感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合起来才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文章着重阐释了相关概念及语感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指出每一位学习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他是否能够造出有正确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是否具备有效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海姆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个概念,交际教学法就是以交际能力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在20世纪70年代之初就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交际教学法与其他任何语言教学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它是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和工具来被学习者掌握。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以特定的交际为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真实性谈语言测试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出现,语言真实性这个概念应运而生。交际法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应符合真实交际的特点,而语言真实性就是强调语言的真实性和自然性,培养真实、恰当、实用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以此,为教学服务的语言测试也就必须在真实的语境中采用真实材料来进行,测试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语言测试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语言的真实性,同时提高语言测试的真实性,重视对学生真实语言能力的考察,才能充分发挥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学术界,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话题,很多语言学家对于二者的认识和界定并不清晰,大体上可以认为,语言能力主要包含了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和交流技巧,因此英语学习者必须同时具备英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技巧,增强对不同场合的适应性,能够了解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深层次地了解英语学习的内涵。因此,该文围绕着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关系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为切入点,旨在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社会语言能力进行探讨。在引言部分作者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和海姆斯的"文化能力"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外语教学缺乏真实语境的现状,教师应在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培养方面需发挥着其重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邓小益 《考试周刊》2010,(16):136-137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其口语能力,是由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具体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能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相似文献   

19.
倾听是儿童获得的第一种语言技能,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已发生。多数儿童的倾听能力是在早期阶段通过仔细倾听他人讲话获得的。由于语言的发展被视为由接收和发送两个过程组成,儿童听的能力对他将来的说、读和写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两者处于不同层面。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是相互依存的,脱离了语言能力的交际能力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脱离了交际能力的语言能力只是一堆规则,毫无实际运用意义。没有获得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交际能力,而语言能力不可能自动发展成为交际能力。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语言技能,在语盲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