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第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吊环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观察法 ,全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参加第 3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决赛运动员的整套动作。结果显示 :吊环整套动作的结构已进入静力性动作与动力性动作并重、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难度的提高主要是选用难度价值更高的动作 ,并改进连接的方法 ;组织编排的改进则是高难动作的成串连接 ;动作质量的发展是高规格完成 C组以上动作 ,并提高下法的落地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世界男子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特征与发展趋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第35~37届体操世锦赛和第2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实况录像,采用统计比较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分析了当今世界男子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与发展趋向:以多个高难度的静止力量性动作及其连接构成“直接”加分,并形成一套高起评分动作的主干加分,继而采用稳定性较高的空翻为下法,是当前世界优秀选手吊环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选用更难的用力性动作和改变静力性动作的完成方法,是吊环动作技术发展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3.
从三次体操世锦赛和第28届奥运会看男子吊环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第35~37届体操世锦赛和第28届奥运会体操比赛实况录像为依据,采用比较法、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系统分析了当今世界男子吊环成套动作编排的特征与发展趋向,认为以多个高难度的静止力量性动作及其连接构成"直接"加分,并形成一套高起评分动作的加分主干,继而采用稳定性较高的空翻为下法,是当前世界优秀选手吊环成套动作结构编排的主要特征,而选用更难的用力性动作和改变静力性动作的完成方法,是吊环动作技术发展的总趋向。  相似文献   

4.
新规则实施以来吊环项目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录像观察统计、现场观察统计等方法,对新规则实施以来吊环项目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规则实施以来,吊环成套动作中力量静止动作比例上升;成套动作中5种动作结构组齐全,动作完成、连接形式呈多样化。其中,环绳交叉类动作已从比赛中消失;成套动作总体难度上升,动作技术及其连接继续向高难方向发展;D组以上高难力量静止动作及其直接连接已成为吊环成套难度发展的主流;动作完成的质量、规格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录像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第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比赛前8名运动员的起评分、比赛成绩、成套动作难度和编排及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世界优秀男子吊环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动作难度的使用上主要以D组以上高难度的摆动到静止力量动作与4个以上由静止到静止用力性动作的直接连接来获得加分;成套动作的连接编排趋于加长;成套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尚有提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男子吊环技术发展趋势及我国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国内外体操大赛男子吊环比赛进行统计分析,着重阐述了当前世界男子吊环项目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构成高起评分力量动作的典型连接以及我国运动员与世界吊环强手的差距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南昌城运会与新加坡青奥会体操比赛成套动作难度、连接加分、结束动作、结构组分布与编排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成套动作价值主要是以D组难度编排成套的比例高于国外运动员,尤其是鞍马、单杠和吊环优势较为突出,但自由操、跳马难度价值优势不明显;自由操获得“一连接”或“两连接”加分人数具有优势,但缺乏空翻2周和其他空翻连接,单杠连接加分采用“杠上动作接飞行动作”的方式,优势较为突出,反映了我国运动员掌握单杠“近杠动作”能力较强特点;结束动作的优势体现在D组难度上,但双杠缺乏E组结束动作;跳马平均D分有一定优势,但运动员掌握高难动作优势不明显.探讨了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主干动作和优势动作,发现主干动作总体上具有74.3%的一致性,说明主干动作呈现出集群性特点;我国运动员完成优势动作数量和完成人次较多,但自由操的前屈2周、鞍马的吴国年、Flops-组合动作、吊环慢翻上水平十字、跳马前手翻前空翻2周、双杠后上一杠倒立和前团2周下等,有待成为今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发展难度的优势动作;青少年运动员成套动作均采用“优势弥补式”的编排模式,我国运动员各单项不同程度存在着个别结构组优势难度数量与完成人次偏少、成套编排偏雷同等问题.根据我国青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成套编排的优势与不足,对现行国际体操男子评分规则对比赛的导向作用、存在不足进行了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8.
吊环技术动作结构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吊环技术动作结构的发展和体操规则演变的历史回顾,结合第3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比赛的潮流动作,展望未来吊环技术动作结构的发展趋势,为吊环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吊环是一个力量性项目,还有大量的摆动动作.在吊环技术的发展史上,吊环的成套自选动作,以用力动作为主呢?还是应以摆动动作为主呢?曾有过不同的意见和范例。世界历代吊环名将:阿扎良的用力动作占70%;早田的用力动作占50%;安德里阿诺夫用力动作占20%;而比洛泽尔采夫和李宁的用力动作占30%—40%左右。从目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来看,  相似文献   

10.
蒙鹏君 《安徽体育科技》2009,30(3):17-19,35
通过录像观察、数据统计,以参加第29届奥运会平衡木单项决赛比赛的8名选手为研究对象。对中外优秀运动员的成套动作编排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发现中国运动员在单个动作的编排选择缺乏均衡性;连接类动作难度较大,但完成质量不高;上法采用难度较低,稳定性较高的静力性单动作;下法难度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运运员以后的参赛提供理论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以第39和40两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奥运会女子自由体操比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套动作的难度(A分)平均为6.2分,最高为6.5分,继续发展动作难度的空间较小;每套动作平均包括4个高难度技巧(串)动作,其中单个技巧动作的难度略有增加,而技巧串动作难度接近持平;裁判对动作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只有提高完成动作的规格标准和稳定性,才能获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2.
对九运会与第 3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单杠决赛的成套动作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中、外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起评分和最后得分无显著差异 ,而在飞行动作加分上有非常显著差异 ,中国运动员飞行动作的数量少、难度低 1个组别 ,且完成动作能力较差 ,下法落地的稳定性要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第11届全运会武术套路比赛预赛中,女子南拳、太极拳、长拳的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失误率分别是南拳15%、长拳12%、太极拳17%.研究表明,三项女子拳术类难度动作有差别,难度动作已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关键;高旋转难度动作的完成具有不稳定性;动+动+静的难度动作前后动作的顺势衔接与利用惯性是动作完成的重要环节;难度动作的支撑,下肢以复合杠杆的工作形式完成动作,对腿部肌肉力量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为世界男子自由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趋向及变化规律,优化我国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运用录像资料、文献资料等资料搜集方法和视频观察、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发现单个E组以上难度动作比重增大,技巧连接以向前的"挂串"连接和向后的"回笼"连接为主,"D+D"链接数量稀少,四种难度价值编排模式的特征各异。建议我国运动员应着重采用第三种编排模式,同时增加成套动作中单个E组动作数量及链接串数,注重开发"D+D"难度链接。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录像观察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十运会蹦床网上决赛男子单人成套动作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优秀男子运动员预跳能力,动作时间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差异:位移方面仍有欠缺;高度加分目前仍然不足;动作难度、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中国男子运动员整体水平发展不均,竞技水平发挥不稳定,应进一步强化动作质量,增强成套动作稳定性,提高自选动作的难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难度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资料分析法,对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各类动作及动作组合进行统计,从单式难度、组合难度、成段难度3个方面分析了套路的难度价值。结果发现,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变化多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应适当增加难度组合和组合动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使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对技巧啦啦操专项班28名学生进行测评,从整体趋势、性别差异、基本动作、项目特征等方面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学生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功能、对称性出现问题;帮助教师发现专项学生身体关节、肌肉薄弱部位,纠正及强化训练以促进专项技术动作掌握和优化难度动作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18.
Minimising joint torque is often used as an optimisation criterion when investigating human movement. Alternatively, an aspect of performance may be chosen to be maximised when investigating sporting movement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optimise the technique in the backward giant circle prior to a double layout somersault dismount from the high bar using various criteria to determine which best characterised the technique adopted by a gymnast. Ten recorded gymnast trial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bar release parameters and the level of noise in the gymnast’s movements. A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 of a gymnast and bar was used to optimise giant circle technique under three criteria: minimising joint torques, maximising the release window and maximising success in the presence of motor system noise. Local and global optimisations of technique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three criteria starting from the average technique of the 10 recorded trials. All global optimum solutions diverged from the gymnast’s technique. The local optimum for maximising success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had a success rate comparable with the global optimum (98% vs. 100%,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ymnast’s technique is characterised by maximising success despite operating with motor system no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