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发展中政府职能演变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管理的价值取向、管理权限、资源配置方式、管理方式、利益分配5个方面,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竞技体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演变特征。研究认为:3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转变,表现出了一些阶段性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政府不断修正自身的竞技体育管理职能。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重心、国家行政机构及职能的调整与改革,不断调整自身管理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职能重心、权限、范畴、手段、方式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竞技体育政府型管理体制的出现是历史的选择,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改革起初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但后期为保证北京奥运任务的顺利完成,改革步伐放缓,到现在已经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运用系统哲学的原理预设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最佳历史时机,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演变为切入点,总结分析奥运战略的主要特点与历史价值,并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重构改革的具体设想。研究表明:奥运战略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以为国争光为战略目标,以国家为发展主体,以"缩短战线,保证重点"为工作方针,以专业化的训练竞赛为战略依托的特点。在支撑竞技体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目标取向单一、运作模式背离社会整体改革趋势,发展方式滞后,以及发展效益低下等现实问题。依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奥运战略的调整和改革应当以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战略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应由赶超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运作方式应由管办一体转向管办分离,以项目布局调整、人才培养、训练竞赛,以及后勤保障为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审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论述了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基础上,指出"农业文化、自然中庸的文化特色、专制的社会制度与形态、文化的早熟与继承性的文化传播途径"是制约中国古代体育竞技性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寻求传统体育中的民族智慧与当代效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研究以竞技体育强国为背景,在基于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浦东新区20年后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未来,创新性地重点提出了20年后浦东新区将以此立足于国际竞技体育领域的项目设置、品牌赛事,并首提将浦东新区建成"五个区"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受到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惯性的影响,在其发展模式方面表现出许多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形成了以三级训练为基础、举国体制为保障、奥运争光为目标的赶超式发展模式。在分析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创新的新观点,希望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在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依据当时实际需要所做出的应对性选择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最初总体上并没有一个先验的"经验模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形成、演变是一个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认识过程。其认识基础是经济水平关系论、政治体制优势论、目标任务重点论和社会责任分工论。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体育发展模式只有与社会发展模式保持相对一致性,体育事业才会实现真正的发展。故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认识上必须处理好竞技体育改革目标定位问题、职业化改革目标选择问题、训练体制改革方向问题和项目协会实体化的进程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美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在二战前的自然演化、冷战期间的异化矫正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内生式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回顾,并剖析了美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历史演进的动因,认为美国大国崛起心态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演进提供了文化内因,美国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精神为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演进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国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导向的竞技体育组织职能为其发展方式演进提供了不朽动力.最后则指出了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启示,认为应加快体育立法深度与广度,形成“依法治体”的职能履行机制,最终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构建责任明确、相互制衡、权利分化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组织结构体系和利益共同体,着重培育社会体育组织的自治能力与民主意识;以体育产业发展为契机,各类教育体系相配合,拓宽“教体融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业和就业渠道,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9.
关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竞技体育在高水平上再求得发展,须更加重视自身的国际化、社会化与科学化。其中,尤应注重竞技项目同国际体育项目接轨,加强人才国际化,遵循国际竞赛规则与竞赛惯例,在高层次上对竞技体育竞赛、管理、战略决策科学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雅典重组"与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雅典奥运会展示了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实力重组:中国明确地进入第一集团;"西太平洋组合"崛起,并向"北大西洋组合"的世纪垄断提出挑战;竞技优势的均衡化缓慢但稳定地推进.面向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应该设立二维的发展目标.社会学发展目标是大力推进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北京奥运会参赛目标应该定位为"坚定地立身于第一集团".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竞技篮球运动发展起起伏伏,在学习探索中曲折前行,国家男、女篮球队取得过一些好成绩,历史上曾一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一批优秀篮球运动员先后进入NBA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竞技篮球在中国的热度达到了历史新高。以史为鉴,能知兴替。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访谈法与调查法,旨在从历史学的角度,从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入手,回顾、梳理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历程,透过现象,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探析新时代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12.
史料是史学研究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主要有文献史料、图像史料以及金石碑刻与考古发掘资料。对有关辽代捺钵的史料进行梳理、甄别、考证,是辽代捺钵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历史契机,解构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结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是蕴含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发展之势。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城乡人才、资本、技术、产业互动,动力是汇集城乡交通网、信息网及环境承载力之功,最终推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议从经济循环、制度统筹、文化互补、社会互动、生态繁荣等5个方面,构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基本路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体育旅游资源"多类多元"开发模式构建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系统探讨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开发模式构建的依据及其开发的理论支持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出了多类、多元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认为产业类开发模式分为"旅游 体育"和"体育 旅游"2种模式,资源类开发模式分为专项型、组合型、和附带型3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研究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项目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近4年来国际运动心理学期刊论特点: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仍然是主流,而对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运动动机、运动情绪、心理技能、自我、运动认知一直是研究热点;干预性和控制性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对特殊群体,如残疾运动员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具体表现为: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发展的非均衡性,奥运项目分布的非均衡性,奥运项目内部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奥运项目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项目发展的非均衡性。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我国奥运项目的均衡发展,缩小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分布的地区差异,协调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同步性,以顺利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体育发展的有关社会学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生产方式的转型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条件;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村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体育文化的培养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深层动力;体育组织的建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是一个民族大国。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在未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加显得重要。而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经验,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对制定其体育发展战略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协调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二者在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必备条件以及相应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