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采取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探究的关键是“拓展思维空间”,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阅读质量”。本试图对《咬嚼字》一来一番咬嚼字,谈一谈语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2.
咬文嚼字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要“咬”和“嚼”范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以及它所附着的思想内容.对于范文只有“咬”和“嚼”,才能品出味儿来,才能消化吸收变为学生的技能.  相似文献   

3.
祁慧 《现代教学》2013,(1):90-91
案例:“What is ecotour ism?” “What is ecotourism?”是牛津教材S3AUnit3MoreReading中的一篇介绍生态旅游的说明文。本课的课型是阅读第二课时词汇教学,我希望引导学生通过透析词汇,品味语言来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这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咬文嚼字的能力,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就是解读文本。文本意义的解读是阅读理解的目的,而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语言形式,还应注意语言符号的动态表意过程以及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阅读数量着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推敲字词,咀嚼文字,是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抓住文学作品中的重点词句、耐人寻味的细节、内涵丰富的潜台词,甚至对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进行品读,在咬文嚼字中“品”出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漏字添字都是教学资源》(《语文学习》2009第11期)一文后面的“反思”说,“学生朗读中或无意或有意的添字漏字,在一个心细如发、语感敏锐的教师那里,也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这话本不错,可惜文章记录的是一次离谱的阅读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层含义上的“咬文嚼字”的确是需要摒弃的。其原因在于: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整体把握、整体感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7.
咬文嚼字     
“棘手”与“辣手”在日常交谈中.有的人将“棘手”误读为“辣手”。例如形容某件事很难办,感到为难,应该说“棘手”,但不少人却说成“这件事我很辣手”。实际上这两个词差异很大,意义迥别。“辣手”,名词,意为厉害毒辣的手段。其中“辣”本义指姜、蒜、辣椒等带有刺激性的味道,这里用的是比喻义,比喻凶狠、刻毒。如:“心活就胡思乱想,心软就不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有三种方法:浏览、精读、略读。精读又叫细读,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咬文嚼字。二、把握语境。三、领悟“韵外之致”。其中“咬文嚼字”的能力是把握文学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咬文嚼字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待你不薄”。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从电话费的账单中,最能体会出“言多必失”的道理。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游客”。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留黑”。有件事做失败时,本钱仍在,那是“减肥”。  相似文献   

10.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抓住关键的、难懂的、容易混淆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逐字逐句地分析、推敲、反复阅读、体会理解.然而许多同学认为物理是一们自然学科,是理科就不能象学习语文、外语那样去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其实不然,“咬文嚼字”、仔细阅读分析物理课文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决不能忽视.物理课文的确有许多方面与语文、外语等学科不同,但物理课文中有许多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及物理实验.课文中既有对它们的扼要解释及说明的文学语言,也有许多公式及计算等数学语言,还有课文的一些插图、照片、图象等图…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以其丰富的实例资料和细腻敏锐的文学感悟能力,令师生为之折服和陶醉。尤其是最后一段,他提出的“……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的观点和要求,以他自己在本文的写作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敢于向郭沫若叫板,敢于给给《史记》指瑕的王若虚指瑕,敢…  相似文献   

12.
《咬文嚼字》一文,虽然朱光潜先生写得深入浅出,但探讨的毕竟是文艺理论问题,观点与观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也不那么容易掌握。怎么办呢?笔者尝试了图表法,效果还不错。全文的基本观点,自然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其中“  相似文献   

13.
咬文嚼字     
用“归根结底”而不用“归根结柢”《现汉》:“〔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人民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底’也作柢。也说归根结蒂。”《新华》的处理同《现汉》。《大词典》收“归根结底”“归根结柢”“归根结蒂”,以“归根结蒂”为主条。词频统计:归根结底317,归根结柢0。从理据来说,应作“归根结柢”。“归根”与“结柢”同义,“归”“结”同义,“根”“柢”亦同义。《说文》:“柢,木根也。”段注:“《道德经》:‘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解老》曰:‘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  相似文献   

14.
咬文嚼字     
“雷池”就是不能越有一个成语叫“不越雷池一步”,为什么“雷池”不能越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要明白“雷池”是什么。雷池是一条名叫大雷水的河流中的一个地方,大雷水源于湖北黄梅,经宿松流于安徽的望江县境内,在其东南15公里处积水为池,取名为雷池。  相似文献   

15.
初中第一册课文中选入了李白的《静夜思》。关于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一般都解作“怀疑”。如刘逸生的“唐诗小札”中说:“忽然产生过地下结了霜的怀疑”,奠中、秀龙、陆浑三人注析的“唐宋绝句选注析”中注:“疑:不相信,疑心”等。 使用这样的解释也未尝不可,但若细细推敲,与诗意有些不符。 那么“疑”宇究竟作何解释呢?《中华大字典》、旧《辞海》、《康熙字典》引《增韵》都有解作“似”的义项。《古书疑义举例》第八十八引《管子·法法篇》:“尽而不意,故能疑神”,认为“疑神犹言如神”,把“疑”解为“如”。《诗词曲语词例释》中更明确地解释道;“疑,似、如,仍为动词,但与通常怀疑义有所不同”。很明显,疑的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的“如  相似文献   

16.
咬文嚼字     
“五谷”为何无玉米我国汉时起就有了“五谷”的称谓,但至今“五谷”中却没有玉米,仅是稻、禾(小米)、稷(高粱)、麦、菽(豆类)。究因在于,玉米的发源地不在中国,它传入我国才四百多年的历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玉米,把它称为“印第安种子”,后来很快传遍世界各地。玉米于16世纪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人朝见中国皇帝,把玉米当作贡品。因为来自西方,早期人们称玉米为西番麦。选自《中学生博览》驴也可以“嘶”2002年第4期《毛驴何以“嘶”》一文说:“称驴叫为驴嘶,恐怕前无古人!”又说,《辞海》中“嘶,…  相似文献   

17.
“咬文嚼字”似乎有些贬义,但在小语教学中却还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选取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反复揣摩,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咬文嚼字”的对象 1.难字、难词、难句。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要咬住学生不易理解、不常用、比较生僻的书面用语和古汉语。这个问题很明白,不必冗言。二是咬住有多种意义的字、词。例如《杨家岭的早晨》一文  相似文献   

18.
咬文嚼字     
《海外英语》2010,(2):55-55
英语作文是在把英语听、说、读这三个方面的基础打好之后对英语学习者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对写作者基础和语言灵活运用的考验。我们“咬文嚼字”栏目秉承这个宗旨,为读者朋友们提供自创的空间和合理的修改。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     
《海外英语》2009,(10):59-59
英语作文是在把英语听、说、读这三个方面的基础打好之后对英语学习者的进一步要求,也是对写作者基础和语言灵活运用的考验。我们“咬文嚼字”栏目秉承这个宗旨,为读者朋友们提供自创的空间和合理的修改。  相似文献   

20.
咬文嚼字     
《学子》2003,(7)
“熬油”?石烽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在知识的殿堂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熬油。”且不说“沐浴”二字是否恰当,把“遨游”错成“熬油”,实在错得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