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周作人与陈独秀围绕"信教自由宣言"的论争,是19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思想界的政治分野。作为同样推崇基督教中的西方文化精神的思想家,周作人将"自由"作为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纯粹的、抽象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来看待;而陈独秀则以革命家的逻辑看待"自由",反对抽象地讨论"自由"。分歧产生于纯粹思想家与革命思想家的不同逻辑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在非基督教运动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上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不仅直接推动了非宗教大同盟的成立和非基督教运动的蓬勃发展,还撰写了大量文章批判宗教信仰及其教义的弊端,回应宗教信仰与思想自由关系的论争,为非基督教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非基督教”运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二十年代,具体地说是1922—1927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进程的宏观角度,探析这一运动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将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非基督教”运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正是这一背景,决定了“非基督教”运动本身的质的文化内涵。从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之交开始,随着酉方传教士的接踵而至,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被带入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度,这两种按各自特征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化,有了实质性的接触,东西方文化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已多有讨论康德、柏格森等西方哲学家对张君劢“科玄论战”的影响,而论战期间来华讲学并与张君劢有密切交往的另一位哲学家——杜里舒其影响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①本文主要探讨德国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对玄学派主将张君劢进行“科玄论战”的具体影响,以更深入剖析张君劢论战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吸取了杜里舒的“自由意志”、进化论、形而上学等思想与经历。  相似文献   

5.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欧洲中世纪前期对必然与自由问题的论战,是在神学的帷幕下进行的。论战的一方是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另一方是异端的斐拉鸠斯。以后,厄里根纳又接受了斐拉鸠斯思想的影响:厄里根纳的思想代表着中世纪新兴的封建君主与罗马教廷的对抗。  相似文献   

6.
张君劢(1887—1969年),中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阐扬儒家传统文化,力倡“唯实的唯心主义”和“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鼓吹建立“修正的民主政治”,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张君劢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那场“科玄论战”的关系试做再探讨,特别是对论战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张氏的思想矛盾做进一步分析。一、张君劢———“科玄论战”的主角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到清华大学对一批即将赴美的留学生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这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8.
“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适应当时探讨现实社会“根本解决”的理论而引发的。它表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问题”的坚定信念。在争论中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和作为改良主义的胡适的“主张互相发明”,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而又各自调整,不断促使对立面的转化与强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开启了实践之门。一个非马克思主义,却点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机,虽非他本人所愿,但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过去在研究李达时,人们忽略了中共“一大”前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贡献。“一大”召开前,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李达是论战的主将,还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为两大参照系,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问题为切入点和主要论域,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主体品格,以及主体思维和运思方式这三个问题。作者认为:就传统中国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而言,其主体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它律性的自律”和“互约中的自由”。20世纪中国文学虽然在主体精神方面开始了“从自律到自由”的世纪性转折,但其发展路径和本质,则可表述为“自由与它由间一种摇摆不定和奇怪的混合”。与之有关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在基本品格方面所表现出几个较普遍明显的特点,即“忧患情结”、“否定意识”、“悲剧色彩”。此外,在思维类型尤其是方式方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承续着中国民族思维和文化的“象本位”传统,同时又受染于西方“符本位”的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审美“观照-读解-判断-表述”诸环节表现出以“符象互补、符象合一”为特征的思维和运思方式的转型趋势  相似文献   

11.
前年4月,美国爆发了有关“限制芯片”的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和中央调查局,另一方是24家大型计算机公司和贸易集团,以及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争论的焦点是,在信息的时代要不要用新的方法,对通信网络和密码进行统一监控的问题。前者以国家安全和防暴为理由,主张政府应拥有任何人都无法破译的通信密码,并有权在必要情况下,对所有的电话,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上海滩上发生了一场震撼整个中国文坛的论战。论战的主将,一方是文坛巨擘、文学界、思想界公认的权威鲁迅,一方是初露头角、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梁实秋。这是一场历时八年的意义悠远的缠绵论战,伯仲问堪称“忘年敌手”。论战发仞于文学净  相似文献   

13.
朱熹陈亮之间的论战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论战之一。他们二人在论战中主要讨论了“王霸义利”、“醇儒与成人”等问题,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尝试解释论战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二人在解决南宋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局势问题上,一个站在了儒家内圣立场,一个站在了儒家外王的立场,由此引发了这场论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陈启天由非基督教到反基督教教育,进而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思想发展轨迹。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充分利用《中华教育界》和《醒狮周报》两大舆论阵地,一方面自身系统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以鼓吹收回教育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时,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多次提请相关议案,并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  相似文献   

15.
1922年春,中国爆发了自义和团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反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运动。这场运动断断续续进行了6年,中国思想界、政界及学界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卷入其中。非基督教运动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对此,学术界已不乏论述。但以往的研究却相对忽略了20世纪头20年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变化与这场反教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直接引发非基督教运动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11届大会也缺乏具体的分析研究。本文有感于斯而作,错误疏漏,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迷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7.
来自教会内部与外部的师资需求压力是导致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培养信教的中国教师以实现教会教育“更彻底的中国化,更有效的教育化,更切实的基督化”乃至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的目标则是基督教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学用结合,重视中学、西学与宗教教育,是基督教师范教育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以宣教与文化殖民为目的的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推行神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对基督教、宗教的批判,直接促成了收回教育权、确立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宗教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教育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逐步确立为近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反帝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在此其间,江苏的非基督教运动亦如火如荼展开,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反对基督教的非科学性到把非基督教运动和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结合起来,成为江苏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民主思想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反帝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在此其间,江苏的非基督教运动亦如火如荼展开,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反对基督教的非科学性到把非基督教运动和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结合起来,成为江苏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民主思想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