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肇中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大约半个世纪前我在中学读书时,并非班上的佼佼者。在高中时,我曾对中国历史深感兴趣,中国有世界上最悠久且未曾间断的历史记录,其间有许多伟大的成就值得我们骄傲。  相似文献   

2.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县涛雒镇的一个书香之家.当人们问他的父亲丁观海是如何培养儿子时,都只回答一句话:"不管他!"但我们沿着丁肇中成长的足迹,可以知道父亲对儿子的引导、放手、信任和尊重是何等重要. 给儿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丁肇中少儿时代正值战乱动荡,加之体质不好、疾病缠身,因此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丁观海送丁肇中到青岛一个天主教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  相似文献   

6.
林志华 《成才之路》2011,(31):13-I0008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参加完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典礼之后,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赶了两个场——媒体见面会和山东大学大家讲坛。面对记者和学子们的“拷问”,丁肇中教授获得掌声最多的不是他所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而是他的六个“不知道”。  相似文献   

7.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8.
丁肇中先生是知名华裔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得主,那年他年仅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是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丁肇中先生访问其故乡的山东大学时,有学生问他,他取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了山东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及聘任丁肇中教授为名誉院长,接着介绍了该校参加阿尔法磁谱仪太空实验情况;最后介绍了山东大学加强技术平台建设的举措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山东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及聘任丁肇中教授为名誉院长,接着介绍了该校参加阿尔法磁谱仪太空实验情况;最后介绍了山东大学加强技术平台建设的举措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11.
居里夫人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中国还不曾有人得过一次(大家熟悉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诺贝尔奖得主,得奖时身份均为华裔美国科学家——编者注),国人在呼唤,在思考,在奋斗,在殷殷期待,期待零的突破,期待中国的上空明星璀璨。读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会激起我们学习居里夫  相似文献   

12.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3.
1976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坐在领取诺贝尔奖金的典礼台上,紧靠他身后,坐着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位中国科学家便是进入不惑之年的丁肇中,丁肇中身后的老人是他的父亲丁观海教授。从1901年至1976年,丁肇中是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获奖者通常总是让妻子坐在身后,而丁肇中则请其老父上台,让妻女坐在台下。这打破常规的举动,使西方人大为诧异。这不但体现了中国人敬老孝亲的美德,也包含了父子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如丁肇中所述:“我的父母待  相似文献   

14.
主动性是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对个体的认知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曾获诺贝尔奖金的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254-255
<正>新物理大发现的前夜目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等待丁肇中团队的这第一篇文章。丁肇中委托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同事向中国记者发来邮件表示,研究进展很好,但此前媒体的报道不完全正确。丁肇中教授(图6)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篇论文绝非一篇次要的文章,它是朝着人类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的"一小步",但不是最终答案。他还曾透  相似文献   

16.
墙板报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1974年,丁肇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这个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蚊子和大家是不“打”不成交的“老朋友”,要想战胜它,就…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吗,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  相似文献   

18.
心系一处     
在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书的四个字——“心系一处”。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自己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心系一处”是人生的一种定力,没有坚强的韧性、持续的耐力,很难达到。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76年40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  相似文献   

19.
接第6期   [素材1]   用中文发言   1976年10月18日,年仅40岁的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激动幸福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庄重而神圣的决定,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瑞典皇家科学院积极、友好地表示欢迎.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又不无担心地问:"谁来做翻译?"丁肇中回答:"我自己做翻译."这一消息见报后,深深感染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   ……  相似文献   

20.
于肇中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构成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粒子,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作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他也一直关心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丁肇中先生说:“中国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我不能说很了解,但起码有一点,我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我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科学家合作,共同研究宇宙中的暗物质,实验设备去年在美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