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霍桑小说《红字》中的海斯特和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东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都是为爱情而勇于和强大的社会对抗的反叛女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作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两位女性的命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直关注英国女性面临的婚姻、爱情、教育等问题,在《爱玛》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中,奥斯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教育状况.在男性统治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社会定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们主要的出路是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或寄宿学校,而她们所学的知识或技艺只是一种婚姻市场所需要的装饰品,既肤浅又无用.  相似文献   

3.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作者把她们塑造成一个个艺术典型,她们外表美和心灵美相统一,表现最突出的是痴情美。她们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她们是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4.
鞠俊 《文教资料》2010,(18):191-193
本文通过解读张爱玲的代表作《半生缘》中的交际花顾曼璐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巨匠小仲马的力作《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的悲剧人生,比较了她们的之间的异同。她们同样曾经纯洁美丽、身世悲惨,同样拥有痛彻心扉的爱情却又最终生离死别,同样有过向善的心却又身染肺病独自死去。中法不同爱情观与婚姻观的熏陶,决定了她们的爱情收获度和灵魂的净化度。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超现实的创作展现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以“曲笔”向世人揭示着清初真实的生活场景。婚姻往往是爱情的归宿,人们常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聊斋志异》中并没有在爱情和婚姻之间画上必然的等号,《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没有脱离爱情而超然,在她们的生活中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聪慧娴静,也有令人阅之隐痛的奇悍。  相似文献   

6.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以三个女人在时代变革中各自的命运的差异与交错阐释了各自的固执与追求。一个是有着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姐姐梁君璧,因爱生恨,心灵扭曲,蛮横地摧毁了妹妹、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一个是有着进步思想的妹妹梁冰玉,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却也因此失去了至亲的人;最后是有着理想和独立意识的女儿韩新月,花季一般的年龄被摧毁了爱情和生命。她们都有着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是当时时代所有女性的缩影,其影响与艺术价值都是值得人们赞赏的。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小说《熊》中的荒野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高粱地都因为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感到迷惘和焦虑。在寻找失去的家园的同时,作家通过艺术与行动赋予荒野与高粱地新的意象。荒野是意志和力量的结合,是智慧与野蛮的统一。高粱地则构建起一个以生命意志和酒神精神所组成的生气勃勃的民间世界。  相似文献   

8.
杨慧娟 《海外英语》2012,(14):190-191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和史黛拉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姐妹,但却有着不同的人格和爱情观。她们都渴望爱情,追求爱情,但她们的爱情故事都以失败结尾。通过分析她们在爱情中的心态、遭遇以及其悲剧结局,不难看出,过分依赖男性是她们共同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同为18世纪的世界文学名著。《红》出现在封建社会日益衰落的中国,《傲》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英国。出现于同一时代,不同国度的这两部文学作品,在题材选择、事件处理、人物塑造乃至艺术手法上,都有许多近似之处,但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社会、民族、作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它们加以探究和比较,无疑会给我们深入理解这两部作品,更好地从中找到启发和教益,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红》和《傲》的取材都不是当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而是上流社会普通的日常生活。《红》以当时封建社会一个官僚家庭贾府为中心,写出了一群贵族、特别是少男少女们的生活、交往和爱情婚姻。《傲》也是以中产阶级班纳特家为中心,写了他们家五个女儿和邻里、亲友的交往以及她们的爱情婚姻。  相似文献   

10.
课内检测一、填空1.《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情的思考》,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表作有_____________。2。本文通过转述从"奶奶"那儿听来的一个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样一个古老而玄奥的问题,故事叙述了一对男女从  相似文献   

11.
试论简·爱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爱作为十九世纪的新女性形象,征服了万千读者。本文试从简·爱身上野性与人性的矛盾统一来论述简的爱。简身上的野性根源于人性又共鸣于人性。“爱”完善了简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威廉.布莱克视自然界中的野兽和人性中的野性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他在其著名诗作《老虎》中塑造的老虎是充满力量和野性且富于神秘象征色彩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老虎》的开创性及布莱克的意义不仅在于呼唤野性本身,更在于在英国文学史上发出了呼唤野性题材和主题的历史先声,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界碑。  相似文献   

13.
董岱  吕永红 《海外英语》2012,(11):219-221
霍桑的小说《红字》被认为是一部心理小说,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文章将侧重人物不同的异化类型,包括小说中被迫异化的孤独而坚韧的女主人公赫丝黛·普丽恩、发生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懦弱又矛盾的牧师亚瑟·丁梅斯德以及那些不觉异化的愚昧跟众的波士顿居民。接着将从殖民地时期和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相似点以及作者特殊的生平两方面来探讨作者如何穿越时空,通过以十七世纪故事来揭露十九世纪文明现象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丰富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理念。艾利斯.沃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紫色》中塑造了多个双性同体的人物形象。她以独特的小说创作理念展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对自我和独立的追寻,流露出她对两性差异的关注和对两性融合的提倡,表明了黑人女性对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抗争和在经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后对男权社会所作的妥协。  相似文献   

15.
《红字》女性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Hester顽强的生存意识的分析和反叛行为的透视,着意发掘作品中表现出的Hester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出作品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5-108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相似文献   

17.
史诗意识与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过程中,从西方学遗产里“拿来”的史诗意识贯穿始终。它幻化为多种形态的艺术本,发挥着长篇小说的体优势,并推动着长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在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问题,留下了某些缺憾和训练,认真梳理这一切,足以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繁荣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弦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61-64,82
哈代的晚期小说《意中人》,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艺术手法,由于其对唯美主义的模拟,从而显露出明显的超前性和现代特征。它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的超越和突破,使之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先声,充分显示了哈代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探索和创新所表现出来的出色才能和莫大勇气。  相似文献   

19.
费边社的领导人韦伯夫妇不仅是改良主义政治家,还是杰出的社会学家,其丰富的社会学说特别是其中的济贫思想对转型时期的英国社会及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