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南长大的孩子,对细雨绵绵的青石板小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青花布小伞,撑开了头顶一片成长的蓝天。伞尖的水滴总是随着银铃般的笑声一同飞溅出来,在雕花窗棂之间刻出年轻的痕迹,掷地有声。胡同就是北京的巷子,却和江南的巷子不一样。胡同不适合旋转,不适合撑青花布伞不适合飞奔和肆意的欢笑。北京的胡同是屋室之间挤出来的无法称之为路的路,是被现代都市越挤越窄的黑白年代。远看狭窄不可过人的胡同,走进去了,居然还能伸开双手,感受一下青砖碧瓦上苔迹斑斑的沧桑,感受一下凝固在斑驳之间的苍茫岁月。胡同虽窄,两面的窗瓦虽多,却没有…  相似文献   

2.
寻梦,在胡同     
在江南长大的孩子,对细雨绵绵的青石板小巷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青花布小伞,撑开了头顶一片成长的蓝天。伞尖的水滴总是随着银铃般的笑声一同飞溅出来,在雕花窗棱之间刻出年轻的痕迹,掷地有声。胡同就是北京的巷子,但胡同和江南的巷子不一样。胡同不适合旋转,不适合撑青花布伞,不适合飞奔和肆意地欢笑。北京的胡同是  相似文献   

3.
寻常巷陌     
在江南长大的孩子,对细雨绵绵的青石板小巷有着说不出的情愫,青花布小伞,撑出头顶一片晴朗的天空。遗憾的是,我出生在北方,对于江南的雨巷只能从戴望舒的作品中稍稍了解,于是,我尝试着与故乡的小巷亲密接触。巷子,是屋室间挤出来的路,是被现代都市越挤越窄的黑白年代。远看狭窄不可过人的巷子,走进去了,居然还能伸出手,感受一下苔藓的沧桑和在青砖碧瓦上的斑驳岁月。巷子里安静沉默,走在其中就感到心静。热闹、繁华、喧嚣是与巷子格格不入的情调,可是现代都市就意味着这些。巷子正在被庞大的历史车轮越辗越窄,就像慈祥安逸的老人,在静静地等…  相似文献   

4.
朱磊 《教育》2010,(9):33-33
汉口路、薛家巷、唱经楼、大石桥……当年一条比一条窄的青石砖巷子,横跨南京城中的鼓楼和玄武两区,在我小学5、6年级的时候,这些巷子留下外婆和我的足迹。那时我和外婆住在青岛路的一套东西向的房子里,离南师附小大约3站路,  相似文献   

5.
胡同     
2006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可以作为它的符号的,各个方面都有,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说到文化方面,北京的胡同应该算一个吧。老作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中写道:“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本期“课文配读”栏目选了三篇有关胡同的文章,内容各有侧重,朱湘的《胡同》是漫谈性质的,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胡同方面的知识;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把个人的命运、人生体验和胡同曲曲弯弯的外在特征联系了起来,别有一番新意;而李国文的《胡同之死》则是接着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中的话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很深入地分析了胡同为什么会死掉,并认为胡同的死掉并不十分可悲,因为“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良善、和蔼、信任,却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要更有价值些”。(雨羽)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胡同文化》,以一个老北京深邃的眼光分析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必然消失,隐寓了复杂难言的感情。文中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故先生在结尾处用乌衣巷、虾蟆陵两个典故进一步渲染了胡同的衰颓,读之顿生梓泽丘墟之感。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陶冶,又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虽已预见到在现代文明进步的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的,但总有一种伤感、怀旧…  相似文献   

7.
北京胡同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却全然没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  相似文献   

8.
胡同的由来     
到北京不到北京的胡同看看,那您可太遗憾了。北京的胡同里蕴含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有街、巷,称谓大体相同,某某街,某某道,而只有北京叫“胡同”。胡同一词的由来至今有几种说法,但都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关。   第一种说法是: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大家熟知现在我国内蒙古省会名称是“呼和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人读成了“胡同”。   第二种说法是:“胡同”本是蒙古语…  相似文献   

9.
朱文敏 《语文天地》2010,(10):45-47
《胡同文化》中,作者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似乎是无可争议的事了,只是再读其文,却又很难信服。体会《胡同文化》中的记述,觉得“和”到能肩负北京胡同文化精义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她是一条河     
记不清是哪一天,我放学又经过巷子口,习惯地看了一眼,巷子竟然已被封起来了,心里猛地涌起一阵说不清楚的难过,毕竟那是一条我走了六年的巷子,她承载了我大半个童年的回忆。巷子里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事情,对于她的记忆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模模糊糊却依旧很珍惜。这是条不知名的巷子,用青灰色的砖砌成的墙,砖缝中倔强地生长着一些植物,印象深刻的是一棵两米高的小树,已有了手腕粗的树干,强韧的根挤掉了好多用水泥砌上去的砖,依旧长得郁郁葱葱。巷子窄的地方只有一米多,宽的也不过三米,一边是安庆一中,一边是军分区,一头连接着高琦小学的大操…  相似文献   

11.
趣味地带     
《家教世界》2013,(7):12-13,49
蚂蚁的醒悟一只十分勤奋的蚂蚁,有一天误入了牛角。蚂蚁很小,弯弯的牛角,在它看来就像是一条极其宽阔的隧道。它想,走出隧道,一定会是一个草美水丰的洞天福地。谁知,脚下的路却越走越窄,到后来竞难以容身。为此,蚂蚁不得不停下来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承载着自己美好回忆的地方,记录着自己怀念的人或事。那些回忆,流水冲不走,时光也带不去。我想,即使给你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你也编不出和我同样的童年和那小小的梦想。小时候,和玩伴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各家之间的巷子。巷子虽小,却总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  相似文献   

13.
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驰名中外。如有人到了北京而不去香山,北京人便会笑你等于没有到北京。这些年因开会,编书曾多次到北京,却无缘见到香山红叶;但我却结识了一位学者,他和香山红叶一样,越老越红,越有精神,他便是受人尊敬的叶苍芩教授。我虽没有学过教育,但因工作需要却于五十年代初担任了语文教材教法课。那时找不到一本象样的教材,只好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动手来编。叶老当时在北师大中文系教这个课,因此便有机会读到他的文章,看到他编的书,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于吴趼人生于“分宜故第”这一点并无异议,但对于“分宜故第”究竟在何处,却都搞错了,甚至闹出了常识性的笑话。其实,“分宜故第”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之南的丞相胡同(俗称“绳匠胡同”)和半截胡同之间。  相似文献   

15.
《胡同文化》是一篇描绘北京胡同文化的风情散文。作者通过对胡同命名、习俗、居住在胡同中的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胡同的衰败等的描述,赋予了胡同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封闭文化。在对北京胡同文化进行描绘的同时,文章还表现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感情及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2013,(10):24-25
30年前,一个叫“潘晓”的人,提出了著名的提问:“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30年之后,微博上的“作业本”,同样给了一句话,“人生的路,还是越走越窄”。今天,阶层的板结、固化,上升通道的狭窄,让我们有个担心——世袭贫穷。  相似文献   

17.
关庭舞 《中文自修》2006,(12):18-21
弄堂、洋楼、石库门,是上海的风花雪月。我们已经习惯从张爱玲、王安忆的笔下去追寻老上海的种种风华:优雅、细腻,还透着一丝妩媚,一如江南人如水般灵动、婉约的心性。 胡同、宅门、四合院,同样的传统民居,老北京的城市建筑则是集合了北方的质朴与皇城的大气。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自然各自蕴含着其独有的气质。作为上海人的我们,在对弄堂、石库门如数家珍的同时,对北京的胡同又有多少了解呢?课文《北京的胡同》以其温暖而感性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极富生活气息的“胡同印象”。相信在读完之后,你我都能从中找到熟悉而陌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属于城市、属于市井、属于过去。 探寻北京胡同之旅,让我们由此启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金诺兰 《大学生》2013,(17):61-63
正从2005年到香港大学读书算起,80后赵晗在香港生活了8年。这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女生,曾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读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工作。仅仅工作了7个月,她就毅然辞职。回想当日,她说:"虽然我付得起房租、买得起漂亮的衣服,但是越来越不知道我是谁,我什么都有的时候就丢了自己,我觉得这样不值得,我并不觉得有任何成就感。你越走在梯队的前面,其实越没有自由,路越走越窄,然后我是被裹挟着的。"  相似文献   

19.
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在车水马龙的背后,延伸着巷子幽长的影子。灰墙灰瓦的院墙和墙头抖着的衰草写着沧桑。小巷里一切都很古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的温情。长长短短曲曲直直的巷子属于诗属于画,它是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巷子属于情属于韵,它是一缕惆怅的怀旧记忆。巷子是一曲柔情的古典音乐,  相似文献   

20.
小巷     
我撑着伞,走在巷子里。江南的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古老而又沧桑,浸在烟雨里,富有诗意,遥远而又熟悉。脑海中浮现出那么一个背影:撑着一把油纸伞,踏进烟雨迷蒙的江南小巷,那么安静轻悄,仿佛除去背景,仅仅听到雨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