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专业、职业在职业路径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个体运用自我调节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反映了个体权衡各种因素后给出决策。个体与专业的契合可以使个体获得高工作满意度,专业与职业的契合可以使个体获得稳定的收入,工作满意度与两者的契合性呈正相关,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需要个体运用自我调节来给出满意的职业路径选择,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考察契合性与自我调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个体隐性知识在涉身性、体验性基础上的分享传递过程,具有组织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分析基层一线干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组织间关键要素,构建概念模型,揭示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机理。影响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关系、隐性知识相关度以及个体社会心理认知。建立基层一线干部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保障体系应加强文化保障、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等,从而有益于加快学习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冯悦旋 《山东教育科研》2014,(20):I0004-I000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老话都是在言明合作与团结的力量。合作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学习与处理方式,人是社会人,是生存于万千社会关系的个体,但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将个体的能量聚合,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合作,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论科研团队内部的冲突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常见的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体成就与团队绩效、个体人格与团队角色、个体意志与团队决策、个体竞争心理与团队和谐需要等。解决这些冲突的途径包括认定团队目标、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挑选合适的团队角色和建设有特色的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5.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铁芳 《教育研究》2021,42(9):24-38
个体成人,首在立志.少年立志于学,乃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生命结构,个体成人的关键是在志的萌发与学的支撑之中带出个体志于为仁、以道成人的人生姿态.孔子和弟子共同述志的过程,呈现孔子及其弟子的不同志向与其间隐含的志的层次性,这提示我们个体德性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同类型.个体德性发展的基本路径乃是缘礼入仁,内在依据则是修己以敬.孔子和弟子相与论志、愤悱启发,显明师生彼此间的开放与融通,由此而形成代际德性的互染与共进.孔子施教的基本路径就是在个体人生之志的发动、甄定与彼此激励的过程中,带出个体仁智合一的德性境界.  相似文献   

8.
1993年版之前和2003年版之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道德之“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控制自然到亲近、保护自然;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从个人依附于国家,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到具有世界眼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到尊重个人利益,提倡竞争与合作;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上,从依从和奉献他人到强调入与人的平等;在个体自身上,从忽视个体到引导个体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总体来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在从“社会本位”向个体与社会并重转变.在变迁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变,即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道德与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具有个体政治功能。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现需要经历政治信息传播、个体政治态度转变、个体政治行为生成以及个体阶段性发展四个阶段。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探究学校在实现教育的个体政治功能中的主导作用及其路径选择。社会化机构多管齐下;明示与暗示共同作用;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交织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个体对自因自足共同体的服从之古典共同体主义正义,也不同于作为权利中心的个体对共同体的本质征服之近代个体主义正义,马克思是在遵循辩证逻辑而不断生成的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重构中阐释正义的,具体而言,是在批判割裂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正义观的基础上阐释正义的.基于异化劳动所致的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对...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新命题——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个体成员在先天的生理素质和在后天发展中形成的心理与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信息品质。它是个体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观念、信息道德的有机组合。信息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有效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增强个体的信息意识、提高个体的信息能力、丰富个体的信息知识、树立个体的信息观念、加强个体的信息道德,从而使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教育。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应建立适当的信息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互动式教学在高校实验类课程"基础写作"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研究旨在提高"基础写作"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在"基础写作"课堂互动教学中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自我;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以及采用开放式的作业自评、互评和课堂讲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语言选择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语言选择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简要回顾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基础上,浅析个体与群体语言选择在社会活动中所体现的言语实践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建构关系并阐释个体与群体语言选择对个体、群体、社团和国家语言使用和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我教育是建立在生物基础之上的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激励、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从积极意义上说,自我教育就是个体社会化过程。因为一方面,自我教育与个体社会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无论就自我教育的心理实践活动还是就自我教育的内容来看,自我教育都与个体社会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韦岚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4):9-11,20
安东尼·吉登斯对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进行了独特的分解与再组织,围绕现代性的挑战与自我认同的重塑寻求对生存困境的化解,以实现"生活政治"的追求做出创造性的回答。在个体已深深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时代,凸显在个体身体上的社会生活意义、体现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行为、个体试图勾画的自我反思性生活图景以及对达成包容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成为重新诠释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新体认。正是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中,深化了自我认同所蕴含的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培训需求分析的层次与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现代培训教育的首要与必经环节 ,是指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技能、知识、态度等的分析 ,来确定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 ,以及组织与个体的未来状况。因此 ,现代培训需求分析有三大层次 :个体分析、组织分析、战略分析 ,它们共同构成现代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一、培训需求分析的个体层次培训需求分析的个体层次是以工作人员个体作为分析的对象 ,主要分析工作人员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体绩效分析。它往往是通…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迷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自我认识缺失的表征。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出发,引导个体走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之中,拓展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把个体引向对善好人生的追求,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基本内涵。当前有一种弱化教育价值引导的倾向,必须重视教育的价值引导,并把这种价值引导落实在个体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从课堂环境看,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可以组合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譬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从人际交往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生态化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主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讨论式教学,指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不同观点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充分应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过个体间的思维的碰撞、文化的交流,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20.
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是党的建设理论的构成部分。1939年刘少奇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标志着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完成了初次的系统性构建。在这本著作中,刘少奇不但对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与可能、目标与性质、内容与原则、路径与方法均做出了深刻且全面的理论论证,为党员个体道德修养提供了一种有理可依、有法可循的指导方案,而且在知识、情感和意志三重维度上呈现出党员个体道德行为的生成逻辑,从而最终实现了党的总体性道德建设与党员个体性道德修养的有效衔接。自此,中国共产党具备了较为系统性的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形成了宏观上党的总体性道德建设与微观上党员个体道德修养协同推进的道德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