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霞 《林区教学》2011,(4):28-30
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在新的中国语境下,以全新面貌崛起,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但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对促进我国纪实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介绍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入手,并从译介、内容、创作、命名、写作手法上的影响分析非虚构小说对我国新时期纪实文学的影响,希望进一步发掘出这一文学新生态的文体建构原则、创作原则和独特价值,以期为纪实性作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非虚构文学等同于国内的纪实文学称谓,涵盖了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新新闻主义小说、传记、游记散文和口述实录体等所有以真实描述为写作手法的文类。从1979年"非虚构文学"概念引入中国以来,从最开始的质疑,到中期的讨论争议,再到最后的认可,非虚构文学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非虚构文学在国内发展壮大,一方面离不开国内文学创作环境的放松和现实主义风向奠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国外,尤其是美国非虚构文学的译介引进,是内、外两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以及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局限,非虚构农村文本中的农村形象总体上呈现为"他者"的形象,其中充满着拯救者与救赎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形象的混乱与错位,文化和情感上双重分裂。而非虚构写作中对暴力的依赖,与充满温情的审视农村和农民的命运之间依然存在紧张关系,非虚构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当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时候,一个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的非虚构写作才能展现自己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强势语境规定之下,全球文化战略正经历着深刻的世纪转型,传统文学格局被打破,虚构型写作被空前边缘化。面对严峻挑战,纪实文学择时而动,蔚为大观,为陷入困境的当代“世界文学”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本文从人类学、传播学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纪实文学的文化回应以及可能而必然的发展路向作出乐观描述,认为一个新的纪实文学时代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强势语境规定之下,全球文化战略正经历着深刻的世纪转型,传统文学格局被打破,虚构型写作被空前边缘化,因面严峻挑战,纪实文学择时而动,蔚为大观,为陷入困境的当代“世界文学”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本文从人类学,传播学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纪实文学的文化回应以及可能而必然的发展路向作出乐观描述,认为一个新的纪实文学时代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6.
彼得·海斯勒书写中国的"创意非虚构"作品在中国图书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但这一体裁的文体要素还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知。借助美国"创意非虚构教父"古特金德的写作教程分析海斯勒的文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是典型的美式学院派创意非虚构作品,文体特色主要体现为基于浸入式采访的真实内容、基于场景与细节信息的情节描写、立体多面的人物塑造(包括一个讨喜的叙述者的声音)与精致的结构线等等。作为一个以读者为导向的非虚构文学门类,创意非虚构拥有独特与成熟的美学内涵,实现了既鼓励个人风格又严格遵循真实、优美的原则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时代美学潮流,非虚构写作悄然影响着当今的童年书写。非虚构写作中的童年书写注重通过对儿童生存境遇、成长经历和童年精神的纪实性呈现,表达出童年的困惑、伤痛和梦想,折射出当今“中国童年”的多样性。梳理非虚构童年书写在童年成长困境书写、童年记忆的历史探寻、大自然与边地文化书写领域的集中表现以及渗透文本中的“在场”姿态和童年立场,探讨讲述中国童年故事的非虚构途径,彰显童年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非虚构写作以社会事实为写作资源,以多元的叙述方法展开写作。其中,故事思维是重要的写作思维,它体现在写作资源的筛选、文本结构的构建、人文精神的灌注等过程中。基于故事思维而设计的非虚构写作教学法,以过程教学法的路径展开,全面地覆盖了非虚构写作的实践要求、思维要求、故事构建能力要求、人文精神诉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已走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不能否认也无法拒绝的事实,面对全球文化战略的深刻转型,传统文学格局被打破,虚构型写作被空前边缘化,具有浓烈守护意识的家园文化择时而动,为陷入困境的当下文学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同时,对全球生存的守护与呐喊也是呼唤全球化背景下纪实文学可能而必要的文化承担。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7,(4):54-58
夹边沟原本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名,因集中关押右派分子变成了一个劳改农场,又因右派分子遭受饥饿迫害死亡演变成一个反右运动中的大事件。许多写作者和导演把夹边沟作为非虚构创作的题材来源,由此产生了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夹边沟现象。通过对夹边沟非虚构写作现象的梳理考察,可以看出,以夹边沟为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呈现三个较为明显的表征:即,揭秘被遮蔽的大事件,亲历者的讲述以及真实、虚构与想象三元合一的混合。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7.
娱乐节目如今在国内各电视台已成为与新闻、电视剧比肩而立的主打节目。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对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新旧交替以及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梳理,正是娱乐节目中的诸多娱乐元素与受众审美需求的奇妙契合,成为娱乐节目火爆荧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作出的公正裁决,是人民大众意志的选择,也是共产党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