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形几何的特征及其维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分形几何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形几何的特征与维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当前工业仪表示数在采图环境恶劣和样本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所导致的算法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分别从特征学习与机器学习识别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特征学习与支持向量机的工业仪表状态识别算法。首先,提取仪表图像区域字符的几何特征和颜色特征,对这些提取出的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设计出特征提取分析算子,达到精准提取有用特征数据的目的。然后,基于支持向量机,计算出分类器的最优平面和约束条件,从而建立仪表识别算子,进一步精确识别仪表示数。最后,基于软件开发环境QT实现算法,并系统集成。实验测试结果显示:与当前仪表识别技术相比,此算法拥有更高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能够准确地根据仪表数字识别出电压,从而确定仪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对壳体类零件的几何参数进行检测时无法通过夹具来进行定位,因此需要对零件所具有的几何特征进行智能识别,以此合理的规划零件的检测路径,而这就需要应用相应的智能识别方法。机器学习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智能化手段,在零件几何特征的智能识别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优势。鉴于此,本文将监督式机器学习作为用于零件几何特征检测的一种智能化方法,并通过训练来测试该智能化识别方法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以高压压汞资料为基础,应用分形理论对吴起薛岔区块长6储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符合分形理论.空间存在单一分形和分段分形现象,其中分段分形中大孔隙的分形维数大于小孔隙的分形维数,属右旋分形;分形维数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分形维数越大,孔隙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单一分形样品高渗透率贡献值对...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陕南中低煤级煤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温液氮实验测定6个煤样(Ro,max为0.66%~1.58%)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分布等参数,对吸附回线进行分类,并讨论煤变质程度与煤中微孔孔隙发育特征的关系,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孔隙类型主要为微孔和小孔;BET比表面积与微孔孔容正相关,且随煤变质程度增大而减小;L1型和L2型孔隙系统主要为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但L2型孔隙系统存在部分墨水瓶孔和少量开放性孔;L3型孔隙系统由2部分组成,在较小孔径范围(<4nm)以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为主,在较大孔径范围(> 4nm)以两端开口的开放性孔和墨水瓶孔为主;吸附回线存在滞后环的分形维数较不存在滞后环的分形维数要高,微孔孔隙表面粗糙度较高、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首先,应用分形理论,对新立油田扶杨油层的致密砂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核磁共振和压汞法表征,表征结果显示核磁共振T_2与孔隙大小的关系更符合幂函数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然后,利用核磁共振T_2谱计算了微孔、中孔和大孔的分形维数;最后,分析了由核磁共振T_2谱计算得到的不同孔径分形维数与致密油砂岩岩石物理性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孔对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最大,随着中孔和大孔分形维数的增加,岩心样品孔喉尺寸呈指数下降,渗透率、孔隙度和RQI显著下降,岩石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表情识别任务中表情特征提取困难和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深度残差网络与几何特征的表情识别分法.该方法对深度残差网络进行改进,使用连续小卷积代替大卷积,在各残差块中加入注意力机制,将相同的两个改进残差网络分别作为分支网络,各自提取表情特征,再通过加和平均进行聚合实现特征互补,得到全局特征.采用人脸关键点构建并计算人...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圆相对于其他二次曲线来说,其几何特征尤为突出.在求解与圆有关的问题时,若能巧妙应用其图像特点和几何性质,往往可化难为易,出奇制胜.下面就巧用圆的几何特征解题举例赏析.  相似文献   

9.
在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MNIST)情景下,为了提高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正确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多尺度特征识别算法.首先,利用卷积操作和池化操作提取图像中的全局特征及局部特征,通过二次卷积与特征融合获得数字图像的多尺度特征.然后,将多尺度特征送入全连接网络和Soft Max分类器,实现手写数字图像识别.最后,通过对不同网络结构的CNN算法进行评估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精度,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特征进行物体识别已经是图形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重要方法。着重对Haar特征、广义hough、SIFT/SURF3种强大的物体识别算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3种基于特征的物体识别算法的特点异同和各自的应用场合。指出:在设计物体识别算法时,一般都会综合几种特征算法,或在此基础上加入色彩等其它信息。  相似文献   

11.
饱和粉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饱和粉土的动三轴试验,总结和分析了饱和粉土的振动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提出了振动孔压力比与振次比之间满足幂函数关系的孔压发展模式,说明了饱和少粘性土振动初期孔压急剧上升随之逐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及其粘粒的影响,验证了Lee提出的振动孔压比U/σ0'可以表示为大主应变ξ1的单一函数这一结论,推导出振动孔压发展极限值与团结比民间的关系,为实际工程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将木质素掺入花岗岩残积土,通过击实和单轴压缩试验,对比研究了木质素掺量和含水率变化对土样压实性和单轴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掺入木质素后,花岗岩残积土土样干密度对含水率的敏感性增大;随着木质素掺量的增加,各土样的最优含水率先降低后升高,最大干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减小,花岗岩残积土土样的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随着木质素掺量的增加,在较高含水率下,各土样单轴抗压强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在较低含水率下土样的强度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有效应力路径以及围压对砂土剪胀特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应力路径、不同围压下的三轴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应力状态相同时,3种应力路径等σ_3试验、等p试验、等σ_1试验的剪胀性依次增强;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的试样处于低应力水平,而偏压固结的等σ_1试验、等p试验、等σ_3试验的试样处于中等应力水平。在4种应力路径的整个加载过程中,试样应变硬化阶段的剪缩性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剪胀性不明显;而在应变软化阶段剪胀性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高围压下砂土的剪胀性与低围压有所不同。在围压低于p=400 kPa时,围压越小,越快出现剪胀,围压越大剪胀性越大;而围压达到p=533.3 kPa时,体应变相对于p=400 kPa时反而减小了,剪胀性变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DSZ-2型动三轴对固定纤维及石灰掺量的纤维加筋石灰土开展了循环加载试验,以探究其在交通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特性,重点分析了纤维加筋石灰土累积塑性应变随循环动应力水平以及循环次数的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加筋石灰土的累积塑性应变在不同动应力幅值下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近似呈指数规律增长。基于试验结果并结合指数函数建立了可以同时考虑循环动应力和循环次数的纤维加筋石灰土应变累积模型。  相似文献   

15.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砂土液化,在实际工作中,愈是液化场地地层愈是松散、易塌孔,很难清底,应用标准贯人试验很难取得饱和砂土的贯入试验准确数据,通过有关理论的推导计算和实际互作的试验对比。认为应用园锥动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是有一定关联,对判别饱和砂土液化是具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普通物理实验室测量比热容的基本方法——混合法测量了张掖地区不同密度沙土溶液的比热容.发现:在常温下沙土溶液的比热容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推导了不同含水量下沙土比热容的理论公式,计算了含水量为(0-100)%沙土的比热容,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比误差较小,认为这个理论公式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自由场地液化势估计的方法和公式进行总结和比较 ,发现剪切波速比其它波的波速更能反映地基岩土层的工作性能 ,现已为全国地基勘察规范所采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壤传递函数的原理,可以使用间接法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推求,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试验土样的粒径级配结果,并使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干容重,作为软件Neuro Theta的输入值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计算。将间接法测定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传统压力膜法试验直接测定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拟合结果理想,从而验证了使用本间接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是可行的。这种简便的间接求解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方法解决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在进行流域水文模拟的过程中难以取得土壤水运动参数的空间分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语料库中的词块蕴含着语言规约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本文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料库为基础,设定了词块选取与赋码方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详细剖析我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使用词块时不同功能性词块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结合科研实践活动,探讨了尾矿固化中的技术经济问题,提出了工艺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方案。实践证明,应用沙土固化新技术,改变传统的采矿方法,能够解决采掘企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问题,减少和消除地表崩落和塌陷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