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子三级跳远作为一项新兴项目,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1988年我国将女子三级跳远列入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冠军赛的正式比赛项目。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凭借身体灵巧、弹跳力、协调性好的优势,进入世界排名前10位。然而,随着国际田联将女子三级跳远列入奥运会和国际重大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大大促进了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迅猛提高。继1993年首次突破15m大关后,1995年又将世界纪录提高到15.50m。  相似文献   

2.
一、一九九三年世界女子三级跳远发展的特点 国际田联女子三级跳远列入一九九三年世界室内外田径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也宣布1996年奥运会将增设女子三级跳远这一小项。因此,各国普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世界田径运动的迅速发展,女子田径运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赛项目不断增加,三级跳远就是其中一项。早在70年代,前苏联就已开始发展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并举行这个项目的比赛。尽管我国从80年代中期才将女子三级跳远作为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冠军赛的  相似文献   

4.
试析世界女子三级跳远的新格局兼论未来世界冠军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九九三年世界女子三级跳远发展的特点 国际田联女子三级跳远列入一九九三年世界室内外田径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也宣布1996年奥运会将增设女子三级跳远这一小项。因此,各国普遍重视了这一项目的开展,女子三级跳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迅猛的发展。这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一、女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现状 女子三级跳远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出现,有记载的最早纪录为美国运动员凯瑟琳·汉德1909年创造的8.805米。由于不是世界级大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女子三级跳远只在极个别国家开展,技术发展缓慢。直到1990年,国际田联正式设立了该项目的第一个世界纪录,1991年国际田联首次将女子三级跳远列为当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世界室内锦标赛的表演项目,  相似文献   

6.
<正> 1 引言田径界仅仅只是在最近才开始考虑将女子三级跳远做为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对这一项目进行技术评价的时间已经耽误很久了,但又必须强调的是这类评价只有在对女子成绩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女子三级跳远将揭示出不同于男子的力量和弱点,而通常教育人们的是在男女运动员之间进行比较,但这样并不总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认识三级跳远技术特征和优秀男女运动员在三级跳远项目上的技术差异,文章分析统计第十二届世锦赛三级跳远有关技术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优秀女子运动员损失距离小于优秀男子运动员,女三级跳远成绩为男子的84%左右,而女子助跑最后一步质心速度为男子的89%,步长也为89%,说明优秀女子运动员三级跳远在成绩方面有潜力达到优秀男子运动员的89%。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成绩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是一项新兴的田径项目.近10年来成绩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运动员的成绩也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国际田联确定该项目为世界田径锦标赛和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引起了各国田径界的高度重视,成绩提高得很快,而我国选手的成绩整体上来说提高幅度不大,甚至呈现下滑趋势,逐渐与世界一流选手的距离拉大。这不得不引起我国广大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女子三级跳远三跳结构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我国较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 12 80米以上各跳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各跳之间、与总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成绩以及跳跃类型等经过统计学分析 ,得出这些女子运动员三级跳远的结构特点 ,并与国内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的运动员的结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今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权  崔小梅  刘利 《体育科学》2002,22(5):128-130
以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田径研究所提供的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生物力学资料为依据,探讨女子三级跳远中的技术关键和机械能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助跑最后阶段节奏平稳;女子三级跳远以平衡技术为主;三跳中机械能损失较多,跳跃时的水平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灰色序列中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田径项目中的的马拉松、撑竿跳高,3000米障碍跑、键球等女子禁区项目一个个被突破,女子三级跳远项目也如此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突出的表现是参加这一项目的国家越来越多,人数也不断增加,发展趋势将很有可能列为奥运会项目.我国的跳跃项目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应该如何根据中国的国情及特长,在培养优秀的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同时,培养后备力量,是当前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长期运动实践证明,运动项目开展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要看该项目是否具有世界水平的尖子运动员,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目前前六名的成绩与世界上开展女子三级跳远项目较早的美国和日本相比较(见表),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世界男、女优秀三级跳运动员三级跳成绩的收集整理,经统计学处理,揭示了三级跳比例与成绩的关系,并对三者的比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女子运动员的差距,为教学与训练提供依据。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世界女子三级跳远成绩在14m以上的运动员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在13m以上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在田径竞赛中相继增设了女子三级跳远这一运动项目,包括我国在内的女子三级跳远成绩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显示了女子从事此项目的潜在能力。由于此项目未曾列入国际性比赛,国内基层遂动会仍未对女子三级跳远运动予以足够重视,因而,普及的范围不大。回首历史,自从女子叩开了奥运会的大门以来,关于女子的参加项目,一直存在着争议,历经曲折。然而,在运动进程中,女运动员以她们出色的运动表现,向人们展示了她们的运动潜力。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项目:诸如马拉  相似文献   

14.
第一位冠军是美国男子田径运动员詹姆斯·康诺利。他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首天首次产生决赛成绩的三级跳远比赛中,以13.71米的成绩获得冠军。第一个女子金牌获得者是英国的夏洛特·库珀。她在首次设有女子比赛项目的第二届奥运会上夺得奥运史上女子第一枚金牌——女子网球单打第一名。获金牌最多的男运动员是芬兰著名长跑家帕·鲁米。这位被誉为“人类火车头”的长跑选手曾在第7、8、9届奥运会共夺得9枚金牌。夺冠军最多的女运动员是苏联体操名将拉·拉蒂尼娜。她曾在第16、  相似文献   

15.
女子三级跳远助跑速度损失的技术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三级跳远运动是典型的速度一力量型项目,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从三级跳远多级“跑跳型”技术特点知道,助跑速度损失,特别是水平速度的损失,是影响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而作为无论是速度素质,还是腿部支撑负荷能力(力量素质)都较男子三级跳远选手有较大差距的女子三级跳远选手来说,如何保持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减小每跳间水平速度的损失,使助跑速度尽量保持到最后一跳,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女子三级跳远速度损失的技术因素,是改进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课题,是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田径运动的深入开展,女子急行三级跳远已列入田径比赛的正式项目。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能否在中学女生中开展此项运动呢? 在最近几年的中学体育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女子急行三级跳远引入体育教学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试验、对比,认为在女同学中开展三级跳远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从女子的生理解剖特点看,进入中学  相似文献   

17.
日本去年十一月举行了有史以来的第四次女子三级跳远比赛,有九个运动员参加,最好成绩是12.11米。美国是开展女子三级跳远最好的国家,从参加比赛的人数到成绩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超过12.19米的运动员有38人,世界最好成绩是美国运动员W·布朗创造的,成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运动竞技项目的发展,女子举重运动也已发展起来,并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各省已成立女子举重专业队,我国是在1984年,由山东省首先成立了女子举重队。女子练举重更是人们疑虑重重,因为女子与男子比赛项目相同,级别基本一致,训练方法和手段也与男子训练相同。因此,练举重是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体育系女生三级跳远的一些技术阶段的成绩的测试,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初步探讨了体育系女生三级跳远技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女子三级跳远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统计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了1989~1990年世界前10名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和中国1988~1990年前10名运动员的有关资料。在分析对比之后,认为: 1.中国的女子三级跳远虽起步较晚(1985年正式开展),但近几年成绩提高很快,在1990年世界前10名排名表中,我国占据了第1和第7位,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但目前中国优秀选手的年龄偏大,后备力量尚难以与世界强手抗衡。中国女子三级跳远的优秀选手中除一、二名尖子外,其他选手的水平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有较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