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蔡立年 《垂钓》2007,7(2):45-45
“跑铅”一词还是我学会悬坠钓以后才知道的,顾名思义就是跑动的铅,也就是说在垂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天气、水流的影响,在铅坠完全着底钓钝的情况下,将空心铅坠上方的太空豆,向上调整出一定的距离,使鱼儿吞食饵料后拖动鱼钩的信号不被铅坠的重量影响,进而迅速地传递到浮标,让垂钓者不失时机地提竿起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敏 《钓鱼》2005,(13):35-35
很多有水草的池塘,塘内溶氧充足,水底淤泥肥厚,鱼星很多,但经常出现鱼不咬钩的现象。经过笔者反复观察后,发现当钩落底时,由于铅坠重量的原因,将钩带进淤泥,使鱼不容易发现钩饵,减少了鱼上钩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秦犁 《钓鱼》2014,(20):14-16
1989年以前,无论竞技、休闲,钓综合鱼都是坠钩沉底。鱼咬钩得牵动铅坠才有浮子反应,鱼小坠重,子线长而衔住了钩的鱼原地不动,浮子未有反应是不会提竿的。台钓出现后坠不沉底了,调整铅重和浮标,利用钓饵的溶散性、持钩性,有了钓底、钓离底、钓行程和打浮的变化。然而同样钓鱼,系统学习台钓与凭观察、感悟,联系实际在继承和创新中掌握悬坠钓技术的人是不同的,后者被称为"土台钓"。  相似文献   

4.
张炎冰 《钓鱼》2004,(21):25-25
在使用星漂、坠钩平底钓组的时候,鱼咬钩不是把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拉下水,就是沉在水中的浮子慢慢浮上水面。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鱼咬住了钩,牵动铅坠移位,浮子下沉:鱼衔着钩往上游,将坠提离水底,浮子上浮。显然,鱼能不能搬动铅坠是鱼漂运动的关键。悬坠的不同是铅坠位移除了鱼的因素,自身存在着浮标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钱邦伦 《钓鱼》2005,(13):36-36
在江河垂钓,由于江底高低不平,险滩急流多,石缝多,水下情况复杂,给江钓带来许多困难,容易造成断线、丢钩、失坠、跑鱼等现象。笔者在多年的江钓实践中,不断探索,改传统铅坠为石坠,不用成本较高,对自然保护不利的铅、锡材料,而是就地取材.用鹅卵石(铅坠)。鱼吃饵吞钩时,让石坠自然脱落,以减轻钓线的负荷与损伤,避免鱼脱逃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江河湖泊包括近海河口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性鱼类,也就是通常生活觅食基本是在水底的各种鱼类,比如肌地虎、鲫鱼、鲤鱼、青鱼、黄颡鱼、虾虎鱼(又称海鲇鱼、大头鱼、扔吧头鱼)、鲇鱼,等等。通常我们抛竿使用串钩钓组垂钓它们。串钩钓组都是单铅坠,也就是一个铅坠,铅坠在底,而且多为死坠,不滑动,钩子是在铅坠的上面。这样的钓组在缓坡中使用,垂钓效果还是可以的,因为串钩钓组落底时可以基本保证多数钩子触底和离底很近,这样有利于鱼类摄食;但在陡坡中使用,有时就很难保证所有的钩子全部触底了。因为坡陡,打进去的主线串钩钓组与地面夹角在45度角以上,导致除了离铅坠最近的钩子触底外,其他钩子很可能离底很高。  相似文献   

7.
尚立和 《钓鱼》2008,(19):24-25
四、钩饵状态子线状态等对钓组灵钝的影响,都被囊括在盲区的大小以及钩饵与其盲区的位置关系之中 垂钓时,能清楚调钓钓组的灵与钝,是钓好鱼的前提之一。什么样的钓组灵,什么样的钓组钝?人们通过垂钓实践发现:悬坠钓比底坠钓灵;悬坠的一触一悬钓比一触一拖钓灵;  相似文献   

8.
张忠江 《钓鱼》2009,(19):13-15
一、钓具组合不合理。一些钓友在多数为鲫鱼等小型鱼而没有或少有大鱼的池塘垂钓时,仍用长竿、粗线、大钩、大漂、重坠。使用短竿、细线、小钩、小漂、轻坠的钓友于他们同池垂钓,获鱼是他们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而他们却收获甚微。问他们为什么用这样的钓组,回答说是十白碰上大鱼,这样的钓组有把握。试想,用钓大鱼的钓组,进行钓鲫,高温季节生口鱼咬钩猛时还可勉强使用,如在早春、晚秋温度低时使用,由于长竿线粗、漂大、钩大、坠重,钓点离钓者又远,鱼吃口很轻,用轻口漂尚不容易看清吃钩信号,粗大的钓组恐怕连信号都看不到,怎么能钓到鱼呢?  相似文献   

9.
海竿垂钓,最令人懊恼的是坠子挂底,造成丢坠跑鱼。后来,我将连坠线换成细线,使铅坠变成“舍弃坠”。即遇上较大鱼后,若再发生挂底,就可拉断连坠线,舍弃铅坠,保住上钩之鱼不脱钩。  相似文献   

10.
马建华  郭红明 《钓鱼》2007,(10S):26-27
传统的坠钩卧底钓组由于反应的信号主要是鱼吞钩游走时的动作,当信号出现时,无论是七星漂还是立漂,其信号无非是顶漂或拉黑漂。鱼漂的信号相对简单标准,掌握起来难度不大,但悬坠钓组则不同,悬坠钓组由于其较高的灵敏性使得浮标表现出的信号更加丰富多彩。下顿、下滑、上顶、抖动、加速、站立又倒下、该翻身时没有翻身、突然翻身等各种信号在垂钓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对于我们正确判断鱼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俊峰 《垂钓》2001,(9):50-51
手竿钓鲫除受气候、水情、钓位、饲料等诸多因素影响外,坠的轻重、大小及坠与线、钩、漂的组合,直接关系到钓手获鱼的多少。在垂钓中,坠可以使鱼钩迅速沉入水底或抛向远处,并能坠下一部分浮漂,以便观察鱼的动静。所以,善用坠、巧用坠也是钓鲫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2.
巡钓草河     
草河是指水草密布,覆盖水面的河或池塘。 巡钓钓具:一根硬调长竿,2~3米短线,重坠,星漂,单钩。钓法:多窝巡钓。 巡钓就是用一根长竿逐窝垂钓。因在草窝中垂钓,竿要长而硬。长是为了能把钩伸到较远的窝点;硬是为了提鱼出水时不给鱼挣扎钻草的机会。渔线要用1~1.5号的高强力线,单钩的倒刺要大一点的,以免挂草跑鱼,钩也要稍微大一点,短线重坠,便于伸钩入窝,星漂的粒数最好多一些,10粒左  相似文献   

13.
张福顺 《垂钓》2006,6(8):25-28
2005年10月20日下午4点多,我到沈阳西北角的大兴精养池垂钓。虽说这个按斤收费的池塘内有鱼近万斤,但据老板讲由于水凉口轻,已有约80%的钓鱼人因为鱼不咬钩而无奈地开车离开了。可我那才刚入门的徒弟小王却用当时尚在检验阶段的点钓4号标(量产样品)在半个小时内钓出三十来条七八两重的大板鲫来,在这种天冷水凉的气候条件下,其标语的起伏还多在3目左右,这令身边的鱼塘老板和那些悬坠钓玩家们大惑不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任志新 《钓鱼》2004,(4):15-15
把标准悬坠钓组的长子线钩换成虫饵钩,并在这根子线上系上一小坠,两钩相距5~7厘米,小坠距钩同样3~5厘米就成为一钩装粉饵、~钩装蚯蚓的新钓组。这个结构与《风催标移的信号把握》(详见《钓鱼周刊》百期精选79页)一文接近,只不过该文是全用粉饵,所以双钩距离小。本文一钩用虫饵,为保证鱼儿安心吃食,小坠离钩3~5厘米,所以双钩距离拉大了。  相似文献   

15.
华连洪 《钓鱼》2006,(21):16-17
在自然水域悬坠钓中我经常使用鸳鸯钩垂钓。我这里所说的鸳鸯钩是指在两只钧上挂不同的饵料:一钩挂商品饵,一钩挂蚯蚓等荤饵。鸳鸯钩的妙用1、在鱼儿不开口时可有效地刺激鱼儿开口。2006年2月17日.我在四里棚办事处区艾庙村一野塘垂钓.用疯钓鲫1号60% 疯钓鲫2号30% 拉丝粉10%开饵,钓了大约一个小时.窝里鱼星直冒.  相似文献   

16.
之晔 《钓鱼》2004,(16):28-29
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说,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并用“老年钓协的小型比赛中我采用悬坠钓获第一名”来证明自己对悬坠钓有相当认识。笔者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慨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特别是在程宁以二力平衡说解释悬坠.吉彦军、化绍新用钓跑铅解决了猾鱼咬钩微弱的难题之后.对悬坠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也谈跑铅     
罗接林 《垂钓》2006,6(11):22-23
跑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让铅坠在钓线上跑动、移动的意思,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坠子能够在钓线上自由活动的一种钓法。跑铅不仅适用于淡水钓,也适用于海水钓。我们在用爆炸钩或串钩等抛竿钓法中,通常是不把坠子固定,有意让坠子在钓组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鱼中钩后就可以在不牵动坠子或少牵动坠子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通过主线将中钩信号传到竿梢上。笔者认为这就是跑铅的一种。而在手竿垂钓领域,在悬坠钓法传人大陆以前,我们基本没谈过跑铅,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这种钓法。  相似文献   

18.
侯凤明 《钓鱼》2005,(11):38-38
在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用海竿垂钓,由于水下高低不平,石缝多,复杂水下情况,容易造成挂底,出现断线丢钩失坠跑鱼等现象。笔者在多年的野钓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改传统铅坠为石坠,不用对自然环境保护不利的铅、锡材料。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慈非 《钓鱼》2004,(15):30-30
动态钓法一般是指钩饵在鱼的活动区域缓慢自然下落或人为拉线使饵产生动感,以促使鱼儿捕食的一种钓法。一般用于鱼活动能力弱、食欲不振的场合,与普通悬坠钓法相比,可在鱼讯不佳的情况下提高鱼的咬钩频率,从而提高钓获量。然而笔者在近日的一次休闲野钓时,运用动态钓法的初衷却是被特殊鱼情所迫而采取的应变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哲 《钓鱼》2004,(10):34-34
铅坠也称铅砣,是钓组中必不可少的辅助钓具。重量有1克、10克、50克甚至几百克不等,它在垂钓中的作用是,抛竿远投者借助它的重量,把钩饵抛入前方的钓点,入水后又靠它的重量起定位作用,来平衡钓组。当鱼咬钩时,钓钩可利用铅坠重量的作用,刺穿鱼唇使鱼儿中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