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距教育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蓬勃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遥距教育理论研究中,如何建立科学的遥距教育教学体系,人们还不大明确。本文仅就遥距教育的教学体系问题,谈点浅见,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遥距教育效果的优化问题,既是遥距教育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遥距教育实践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纵观遥距教育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对遥距教育过程中最后的一个环节——遥距教育效果的研究是薄弱的,缺乏拓宽和拓深研究。甚至可以说还未能引起大多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其实,不难明白此课题的重要性。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都是直接指向它的效果的。遥距教育也一样,忽视其效果考察而只管进行教育活动,只能增加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最终不能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遥距教育效果的优化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教育高度发展,在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及措施、教育形式及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高度超前。香港的持续教育(内地的继续教育)与遥距教育(内地的远程教育)有鲜明的个性与特征。本文从两方面介绍了香港的持续教育和遥距教育。对我们目前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会有较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图片报道     
6月4日,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专家、学者共聚香港,参加为期4天的第二届亚洲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研讨会。研讨会期间,5位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或专题报告: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詹姆斯·泰勒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网上的教与学研究》,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开放遥距教育研究资料库的开发》,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玛丽娜·斯托克·麦基萨克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开放遥距教育研究与文化及社区建设》,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法哈德·萨巴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网上开放遥距教育研究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迅速而经济地扩展专上教育学额,香港政府于1988年开始筹办第一所以遥距教学法提供专上教育的学府.这便是于翌年成立的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学院并无入学学历限制,只要是年满十八岁的香港居民便可报名入读.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使用遥距教学法,其特色是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媒介来授课,在不同的学术范围内发挥不同媒介的独特教学优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现今学院使用的教学媒介包括印刷品,录音带,录影带,电脑磁碟,电话辅导和电视广播等.  相似文献   

6.
隋炀帝三次派人入海,到达台湾(时称流求)进行“抚慰”、“慰谕”,前后历时六七年之久,说明隋朝很重视台湾,且有长期经营台湾的打算。但是第三次行动后不久,隋朝国内环境恶化,隋朝力量被迫从台湾退回,从而中断了对台湾的经略。虽然如此,隋朝这些活动延续了三国时期吴国对台湾的经略,加深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之后宋、元在澎湖明确治权,并以澎湖遥制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梁燕 《基础教育参考》2007,(2):38-40,47
1947年,台湾第一所专科学校台北工业专科学校改制成立:1974年台湾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技术学院成立:1997年台湾第一所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成立。经过近60年的发展,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从层次上已经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已经占据技职教育的主体,并与中等技职教育共同构成一贯完整的台湾技职教育体系,成为台湾教育发展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弹性构架、相互贯通,是台湾技职教育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第三届亚洲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研讨会(CRIDALA)暨第四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远程教育学术研讨会(DEC)于2005年6月20至22日在香港公开大学召开。本文根据会议的内容,全面概括和总结当前亚洲远程教育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论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会议的基本情况;第二、亚洲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热点;第三、亚洲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综述。笔者认为,从研讨会的论文来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创新是当前亚洲远程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香港公开大学的教育硕士课程《遥距课程发展与资讯科技应用》的作业考核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提出作业考核要把握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作业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作业,关注学习者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0.
2002年6月5~7日,由香港公开大学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亚洲遥距及成人教育研究研讨会在香港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以“远程教育与网络运用之研究”为主题,反映了随着近几十年来电脑、通讯及资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万维网的运用日益广泛,推动网上教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所带来的相关研究的迫切。当今,开放远程教育研究者能利用万维网技术来支持教学和研究,一个“虚拟教学和研究”的时代正在形成。由此,因特网的出现与万维网的运用正在冲击着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及研究,特…  相似文献   

11.
台湾高校的博雅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特别是自1984年以来,台湾高校普遍开展博雅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博雅教育在台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普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其与台湾高校实施的博雅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台湾高校博雅教育的实践对大陆高校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与香港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旨在描述一系列小规模的行为调研项目,以研究香港大学生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看法与认识.本论文涵括了四个项目的成果,其中一个是针对全日制面对面模式中的学生,另外三个则是针对业余遥距教育的学生.这些项目的结果表明了学生们比较欢迎就与现实世界相关、相似的问题与同龄人进行讨论.然而,他们的一些反映也提出了问题: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性质是否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项目的结果表明:对导师的依赖性、更多关心学习的量而非学习的质、担心时间的局限性以及来自外部的促动力,都是香港传统学习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并不符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本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方案以解决这些潜在的与之不相符的问题,以使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可以成为香港遥距教育中可采用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3.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身遭故园沦陷、壮志难酬之不幸,其诗歌有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思念台湾、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的情怀,其诗歌自成一家,豪迈雄健、凌厉遒劲,善用比喻、寄托遥深,以文为诗、伸缩自如。  相似文献   

14.
过往,欧美攻读大学学士课程的人士,须要继续留在一间大学接受传统教育。但随着时代进步和资讯科技一日千里,就业人士亦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增值,透过国际互联网攻读大学及其以上课程,毋须因深造而辞去原有工作。时至今日,就职人士只要拥有一部桌上电脑或手提电脑,便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上网求学。在工作繁重和必须赚钱谋生的情况下,这种遥距教育对他们最为适合。在国际上,英国现正与美国的网上教育提  相似文献   

15.
<正>任聪敏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中撰文,梳理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史,探析了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1.经济重建时期(战后1945年至1950年),设  相似文献   

16.
台湾技术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技职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和适应,有力推动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更新,一度促进了台湾的经济腾飞。近三四十年来,随着科技和产业升级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台湾技职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也在迅速提升,高等技职教育蓬勃发展。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被称为第二条教育高速公路或通道(共有三条教育通道,第一条为普通高等教育,第三条为推广教育)。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依其发展的突出标志分为如下三阶段。  相似文献   

17.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哼着《鼓浪屿之夜》,我们全家乘着游轮向鼓浪屿出发,开始了鼓浪屿之旅。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积极推动生命教育,分析台湾"教育部"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台湾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和92年度及97年度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发现台湾将生命教育融渗在九年一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七大学习领域"与"六大议题"中,在融渗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中呈现出"注重统整性、协同性,针对性、操作性,示范性、实效性"的特点,台湾生命教育的这些做法对大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大陆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台湾教育发展所走过的历程以及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大陆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在均衡发展方面,台湾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010年3月,笔者随湖南教育科研考察团有幸踏上宝岛,着重考察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台湾国民教育概况台湾教育体系按教育类型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  相似文献   

20.
台湾“教育松绑”评述徐强1994年台湾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担任召集人。该委员会经过两年工作,提出了《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对台湾教育进行反思和剖析,针对台湾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适应未来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