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实验2—1,有许多学生在操作时,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或不小心(玻璃杯扣入或拿出时倾斜,拿出后又急于翻转,使杯中入水,把纸团弄湿),加之他们不注意观察,而把不小心弄入杯中的水,误以为是倒扣时进入的水,使实验失败;实验2-3,操作时具有一定的难度:①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器材不合要求,操作不规范等,都有可能导致水流入瓶中。②第一步成功而第二步松动瓶塞让水进入瓶中时,由于空气的无色透明性…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2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但教材中第2个实验的设计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原来的实验设计如下。(见图1)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2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但教材中此实验的设计直观性差.原设计是这样的:(如图1)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2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但教材中第2个实验的设计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原来的实验设计如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做此实验时,常常闪插入瓶子里的吸管太短,接触不到水面或因肺活力不够,使水不能从瓶中被挤出来,导致实验难以成功,既影响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又常常弄得满桌是水、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6.
小学自然教材(人教版)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对比实验是这样编排的:第一个实验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中,纸团不会湿。第二个实验把玻璃杯压入水槽中,将杯子慢慢倾斜,这时有水泡冒出,水进入杯中,纸团被水浸湿。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对比,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玻璃杯不属于配备仪器,分组实验有困难,且实验中杯子倾斜入水,需从角度、速度方面给予指导,会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由于学生对冒出水泡、水入杯中的现象司空见惯,很难由此产生疑问,也就不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自然第五册第七课实验2,通过两个实验装置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其中做实验2-3时,若漏斗颈不是足够细,则实验不会成功。若恰有足够多的细颈漏斗供学生使用,实验时学生也仅会看到“把水倒进漏斗中,水流不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水便能流进瓶子”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瓶塞松一松后,瓶内的空气便从瓶口跑出一部分,为水腾出了空间,因而水便流进去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学生又看不到空气往外跑,怎么会相信这一说法呢?为此,我用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a.制作材料。输液瓶(250mL),一次…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的两个实验,是通过“将水倒入塞紧瓶塞的漏斗中,水不能流进下面的瓶中,松开瓶塞后水立刻流进下面的瓶中”这一现象说明结论。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空气无形、无色,学生看不到空气的存在,也看不到空气的流动去向,只能借助实验现象进行想像,从而得出结论,无疑,这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亲自感知,通过看、听、做等形象思维过程化难为易,得出结论。特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9.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改进装置由一只矿泉水瓶和3支弯头吸管制成。在矿泉水瓶盖上扎小于吸管直径的洞,插入两根弯头吸管,再用一小截吸管做成对嘴吹管即可。该装置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使用率高,能克服原有教材所推荐装置的不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课》2008,(3)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  相似文献   

11.
“在杯底塞纸团,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如图1),再垂直拿起来,杯底的纸团不湿。”这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经典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13.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的一课,教材有两部分探究内容,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探究,课本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通过其他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在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一个孔,安装上一根吸管,再在瓶中装满水,将瓶口密封好.如果用手挤压瓶子,水就会顺利地从吸管的顶部溢出;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再挤压塑料瓶,这时吸管里的水面就不可能被挤压到管口.这是因为水面到管口有一段空间被空气所占据,使得水面不能上升.  相似文献   

14.
经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存在不足:“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容易失败,因为橡皮泥很难完全封住瓶口;“气球吹得大吗”实验用嘴去吹气球不卫生,不利于开展小组实验。为此,对以上两个实验进行改进,巧妙地将瓶盖与漏斗固定,保证实验密闭性,便于研究“水会漏下去吗”实验;将瓶盖与打气筒连接头进行固定,用打气的方式代替用嘴吹,以保证实验卫生、安全。同时,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15.
1 引发矛盾 ,激发兴趣 ,初步感知矛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因此 ,我在讲授这课前就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了矛盾 ,引导他们发现矛盾 ,尔后针对矛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我先拿出三个预先准备好了的玻璃茶杯 ,第一个里面装满米 ,第二个装满水 ,第三个装满空气。这时 ,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后 ,说出这三个茶杯里分别装着什么。前两个茶杯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出 :第一个是米 ,第二个是水 ,唯有第三个茶杯 ,学生们众说纷云 ,有的说 :“空的 ,没装什么 ;”有的说 :“装有空气。”两部分学生争论不休 ,达到了我设想的…  相似文献   

16.
1 引发矛盾,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矛盾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因此,我在讲授这课前就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了矛盾,引导他们发现矛盾,尔后针对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我先拿出三个预先准备好了的玻璃茶杯,第一个里面装满米,第二个装满水,第三个装满空气.这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后,说出这三个茶杯里分别装着什么.前两个茶杯,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出:第一个是米,第二个是水,唯有第三个茶杯,学生们众说纷云,有的说:"空的,没装什么;"有的说:"装有空气."两部分学生争论不休,达到了我设想的目的.我便来了个急刹车:"同学们,争得好,这个茶杯,有的同学认为空着,那就是说这个茶杯的空间没被什么占有;有的说,装有空气,那就是说茶杯这个空间被空气占有了.究竟这个茶杯的空间被什么事物占有或者没被什么事物占有,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讨论的焦点."学生此时个个兴趣盎然,他们很想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时,我又因势利导说:"装有米和水的这两个茶杯,在里面东西不往外流的前提下,还能装东西吗?"学生回答:"不能."我又问学生这第三个杯子现在还能装东西吗?学生回答:"能装."这时,我便找一个学生亲自上来往这个空杯里装水,尔后,我启示道:"有的同学认为这个茶杯在未装水之前,里面装有空气,那么现在装满了水后,里面的空气哪里去了呢?"有几个同学说,被水挤压了出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倒出了茶杯的水,用干毛巾擦干杯的内壁,请一位同学倒拿着空杯垂直插入装有水的水槽里,直到水淹没茶杯后,再慢慢提起.我又请几位同学把手指伸进杯内,检查杯子的内壁是干还是湿,然后告诉同学们.他们四位同学均说杯里是干的,我追问了一句,既然杯里干着,那说明槽中的水进入茶杯中了吗?"没有" .同学们惊奇地答个性、品质.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知道方志敏的高贵品质,我让平时几个会表演的同学上台分别扮演两个士兵和方志敏,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动作、神态、语言,他们把每个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淳尽致,充分再现了方志敏同志那种共产党人忠于革命的美好品质. 通过表演,方志敏的高大形象永远屹立在同学们心中.  相似文献   

17.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石家庄市中华大街学校刘荣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本课(“九义”教材人教版第五册七课)属于观察实验课,课文要求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一系列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实验设计如下图。做这个实验时爱动脑筋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是否会上升把纸浸湿呢?”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解决此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性。为此,我特设计这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20.
上了《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就我体会最深的两点谈一谈。 一、博学、深研、勤奋、认真 小学自然课的内容涉及的学科众多,知识面很广。教师除了要理解所教的知识,还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