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这部手稿中论述的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有本质差别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认为一、三种所有制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与原始公社所有制有密切关系的残余形式;二、三种所有制既不是奴隶制,也不是农奴制,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三种所有制与奴隶制和农奴制同时并存着;三、原始社会的残余有惊人的坚韧性和耐久性,亚细亚的所有制中无奴隶制和农奴制,也无专制政府和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国有制,但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东方社会中有专制政府及其国有制,同时也有亚细亚的所有制,因此,亚细亚所有制不等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奚兆永教授在《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一文中提出的质疑逐一做了回答,表明奚教授提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全都缺少文本的依据,因而是不能成立的。为了进一步表明马克思没有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本文还从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问题的目的和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两个简要的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3.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传承与创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道路》是一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间关系的佳作.该书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不仅科学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艺术整体,回答了学界围绕社会形态理论展开的种种争论,而且从传承创新的视域深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形态特征.全书主题鲜明,逻辑缜密,结构严谨.该书的学术创新和理论建树,体现了作者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可贵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确立后,又提出了“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并对社会形态理论作了经典表述,最后在《资本论》中得到实际运用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最先提出并阐述了这一问题,指出社会形态依据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分为人依赖的社会,物依赖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就此留下一部专著,他的观点散见于其一生各重要阶段的主要著作中。文章探讨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期(1836年到1848年)有关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初步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段忠桥教授的《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一个主要依据的质疑》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指出:段文把“草稿”作为“序言”的基础,实际上是混淆了“草稿”与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而其对“草稿”的有关论述的理解也很值得商榷,段文在此基础上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焦点,当然对人的发展问题的阐述便是各持己见甚至大相径庭。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形态说"理论,以人所能支配的自由时间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为主线,系统地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并论证了每个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笔下,亚细亚所有制是原始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形式,是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的原型,具有普遍意义。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在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相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与奴隶制和农奴制有本质差别。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不等于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同时,亚细亚所有制没有被奴隶制和农奴制败坏,且长期存在,直到19世纪,这与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被奴隶制和农奴制很快败坏的那种社会形态有明显差别。因此,古代东方社会与古代西方社会在马克思笔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几乎普遍赞同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甚至把它当作划分社会形态的唯一理论。这显然是片面的。其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有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标准划分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  相似文献   

11.
基于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通过社会系统理论,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研究性教学系统的运行动力。知识“内循环”既遵循建构主义的发展规律,也释放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力,还能促进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论视角下,系统功能以育人为目标;系统沟通以“情境”为手段;系统运作以课堂为媒介。知识“内循环”基本特征包括:以去知识中心主义为基础;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知识的流动性自我生产为主线;以“互联网+教育”实践为驱动。知识“内循环”包含三种实现形式:强化研究性教学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生产力;重塑师生课堂教学观念,解放知识流动张力;加速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提升系统稳定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歧见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东方社会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西方社会革命。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本义,是制度内跳越,而非制度间跨越,其精髓是对社会跳越发展条件的论述。马克思考察东方社会所使用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王元化在20世纪80、90年代所主张的"三个结合"的理论,曾长期作为新时期我国中西文论比较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文论转换的实际操作中,具体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又往往飘浮不定,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哲学、文化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圆心"加以进一步的确认和把握,固本清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文论在时间、空间及学科领域研究上的多重"扩张",返本开新,最终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导致了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甚至质疑。21世纪以来,至少有6道高考试题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这一现状,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劳动生产率"问题的关注,使得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时间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商品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活劳动生产率";从空间的维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全球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生产率",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把这里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解为"部门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的错误理解;所有建立在对马克思"成反比"论断曲解基础上提出的对"成反比"论断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社会劳动生产率"概念,才能在教学中演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设计出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高考试题。这对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问题,对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大背景下批判地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此时他虽然肯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但是仍在共产主义之上设定了社会主义的更高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清除掉人本主义哲学背景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更高设定,直接将共产主义规定为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起点,马克思开始以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面目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