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虻》,作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作品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巨著,风行四十年,至今畅销不衰。曾经和正在从青年时代走过的数以亿计的中国读者,谈起《牛虻》,心中无不涌动着充满激情的回忆,耸立起牛虻那坚毅、无畏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牛虻,无疑是不朽的。然而,更加让人忆念不已的,是《牛虻》那尘封已久的出版档案,是一本书背后所蕴藏的曲折而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英国女作家艾·丽·伏尼契(1894—1960)的小说《牛虻》,是一部影响巨大的优秀作品,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奥列格这些无产阶级英雄都曾从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说过:“单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1953年,《牛虻》中译本出版,发行达二百万册,成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最喜爱的外国作品之一。可是,敌视人类文明的“四人帮”,却把《牛虻》列为禁书,不准人们阅读。粉碎“四人帮”,《牛虻》得解放,近年再版后,仍深深激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下面就《牛虻》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等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3.
小说《牛虻》的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究竟算英国作家,还是爱尔兰作家?从现在的一些出版物来看,既有说英国的,也有说爱尔兰的。属前者的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出版、由张英伦等主编的《外国名作家传》,山东临沂师专外语系编印的《外国文学家小传》,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出版、徐波等编写的《中外文学名著简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属后者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九七  相似文献   

4.
《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丽莲·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最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致敌。然而,为了所追求的真理,牛虻抛弃了爱情与生命。《牛虻》问世100年来,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牛虻的形象,成了“坚强”的化身,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牛虻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里所选取的,是牛虻临刑时的一段描写,牛虻坦然面对死亡,昂首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英雄气概,曾经令几代中国读者为之震动。  相似文献   

5.
1997年以来,英国陆续出版了一套带有梦幻、科幻和童话色彩的书——《哈利·波特》。短短几年间,它已经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全球总发行量突破了4000万,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神话。另外,根据第一部《哈利·波特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自五十年代译成中文以来,在中国广大读者中,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读者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作品的主人公牛虻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相当多的读者对书中的另一主要人物蒙太尼里,即牛虻之父,却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颇,对蒙太尼里身上的矛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杰弗里·雷根(Geoffrey Regan)撰写的《历史失误》系列著作已由山东师范大学陈海宏教授等译成中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7年6月)出版。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1854—1900)是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的唯美派作家。王尔德在中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作品很早就介绍到了中国。一九○九年,鲁迅、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中就收有他的童话一篇。他的戏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曾由洪深改编为中国话剧《少奶奶的扇子》,搬上中国舞台;《莎乐美》曾由南国社在中国舞台上演出。他的散文集《狱中记》曾由张闻天等译成汉文,于一九二二年在中国出版。他的童话共九篇,原文于一八八八年和一八九一年分两集出版,一九四七年由巴金译成汉文,并把两集合为一集,  相似文献   

9.
<正>《鲁滨孙漂流记》于1719年4月25日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薯名小说家之一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即风靡英国,情节的真实具体、亲切自然,让人不忍释卷,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各种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出版最多的一本书。该书被誉  相似文献   

10.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出版了《英国化石爬行动物》一书,在书中他首先使用了“Dinosaur”(恐龙)一词。这个名词的愿意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和“Sauros”(蜥蜴)。他还在论文中加了一个脚注,英文是:fearfully great alizard,译成中文就是:非常可怕的蜥蜴。从  相似文献   

11.
胡守文 《科技文萃》2001,1(1):129-131
《牛虻》,作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作品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巨著,风行四十年,至今畅销不衰,曾经和正在从青年时代走过的数以亿计的中国读者,谈起《牛虻》,心中无不涌动着充满激情的回忆,耸立起牛虻那坚毅、无畏的形象。作为文学典型,牛虻,无疑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阅读某校编写的一期《语文进修资料》时,发现该书第89页《硕鼠》的译文,这译文起码说,是不正确的。编者把“硕鼠”译成“:土耗子”。以我推测,很可能是受了1956年李长之先生出版的《诗经试译》或1957年杨公骥先生出版的《中国文学》的影响。李长之先生在该书65页把“硕鼠”译成“大老鼠”;杨公骥先生在该书第一分册222页也把“硕鼠”泽成“大老鼠”。但译成“大老鼠”或“土耗子”都是错误的,不可不辩。首先应从“硕鼠”这个词的本身来考察:“硕鼠”是一个单纯词,不能按合成词  相似文献   

13.
<正>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4.23—1616.5.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是"英国戏剧之父",代表作品有: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戏剧作品,让我们记住了莎士比亚。不过,在莎士比亚生前,他那些天才的剧作并没有得到他自己的重视,也没有被他亲手整理出版,肩负光  相似文献   

14.
最近 ,我喜欢一个人在午后的余暇中 ,捧起老书慢慢咀嚼 ,追寻青春年少时的激情与理想……我又看了《牛虻》。没有想到啊 ,事隔多年 ,历经风雨 ,可是我依然如十六岁初读《牛虻》一样 ,热泪盈眶 ,激动难抑 !这时 ,我终于知道“牛虻”的形象已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牛虻奋斗的一生已深深影响了我。《牛虻》反映的是非曲直是 1 9世纪 30 - 40年代意大利人民不甘奥地利侵略者的奴役 ,拿起武器 ,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故事。在这场斗争中 ,“牛虻”是一个英雄人物。作品以他坎坷一生的不幸遭遇为主线 ,大笔勾绘天真、单纯的亚瑟 (牛虻…  相似文献   

15.
王毓嵩,字峙南,云南大理人,白族,生于1882年,卒于1919年。1905年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1916年,他在云南《义声日报》上连续发表书稿《人理学》和《义务政府主义》,详尽地阐述他对于社会、政治、历史、道德、经济的看法,尤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英国生物学家边尔文发现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规律,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另一个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竭力支持和宣传达尔文的学说,写了《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此书的一部分由严复译成中文称为《天演论》,于1893年出版。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6.
英人吴迪(W·A·R·Wood),在本世纪20年代,曾任英国驻泰北清迈总领事。他在泰国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搜集泰国历史资料,撰写《暹罗史》(A History of Siam)一书,1926年于伦敦出版。这是由西方人所撰写的第一本泰国通史,曾行销于世界各国,被认为是一部所谓“具有学术价值的巨著”。此书在我国由陈礼颂译成中文,于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两册出版。吴迪在《暹罗史》一书中最突出的观点,就是大肆宣扬了“南诏泰族建国说”和“元灭大理  相似文献   

17.
书刊介绍     
《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引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前科长保尔·朗格朗所著。该书自1970年出版以来,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一本代表作,先后被译成17种文字出版。  相似文献   

18.
我爸爸     
《我爸爸》可以说是作者对所有父亲的献礼,故事温馨美好,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在极简单的文字与非常注重细节的图画当中展现出来,可以让孩子爱不释手地读很久,先读图画,再读文字,最后读两者在一起的故事。作者安东尼·布朗,英国绘本大师,超现实主义画家,曾获国际安徒生画家奖、格林纳威大奖等,作品先后被译成十四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有《大猩猩》《隧道》《动物园的一天》以及《我爸爸》和《我妈妈》。  相似文献   

19.
王东林 《文教资料》2009,(30):30-32
本文详矗评析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蒙太尼里和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中的拉尔夫这两位极富特色的神父形象,并进一步比较了他们对“宗教爱”与“世俗爱”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1.走进《牛虻》
  最早知道《牛虻》这本书,是上小学时从自家兄长那里知道的,但因为年龄的关系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更没有兴起阅读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