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设立预科班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与江苏省苏州中学今年2月签定协议,将苏州中学指定为早稻田大学的“生源基地”,在苏州中学设立“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预备班”,苏州中学的毕业生如通过早稻田大学的英语考试和面试,将被直接录取到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第一批学生可望于明年4月赴日。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生可以凭参加“日本留学考试”的成绩直接进入日本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院读书,这样的大学被称作为“日本留学考试利用渡日前入学许可校”。请先向这些大学咨询并得到确认其有“赴日前预先录取之大学”的录取方式后再参加这一考试,而且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以这种方式留学日本会省去不少时间与金钱。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人留学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是在选择去日本留学之前,我认为应认真考虑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为了得张洋文凭,那么应该考虑一下洋文凭的价值,同时也要考虑留学投入后(包括时间的投入)将来的回报前景。如果是为了求学,日本的大学不一定都比中国的好,好的大学竞争的激烈程度与中国好的大学也不相上下,请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同时要有一定的日语基  相似文献   

4.
留学日本     
近年来,我国赴日留学的人数呈增长趋势,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赴日留学与赴美、赴澳等国比较,具有“路途近,费用相对低,打工可以自立“等优势;二是因为日本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国内的大学生源严重匮乏,日本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招收外国学生,补充国内生源之不足.日本的高等教育十分发达,国公立和私立大学有623所,大学院有463所.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申请赴日留学,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这里对留学日本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时间过的好快,一年前所谓"后辈"的我,现在已经被称为"前辈"了。回想起一年前的我,语言学校快毕业了却还迟迟没能定下考哪所大学,因为感觉到自己漂洋过海,好不容易才从中国来到日本留学,既然决定要上大学学习,就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神州学人》2005,(8):31-31
周济部长会见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部长;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日本第一家孔子学院设立协议举行签字仪式;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在西雅图举行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数字仅次于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的人数,在过去3年内增长了近4倍。愈来愈多的中国内地父母不惜花费大笔金钱将子女送到英国读书,从初中或高中阶段开始打基础,然后直接进入大学,以接受完整的英式教育。留学英国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那么,留学英国与留学其他国家相比,到底有哪些优点和实惠呢?  相似文献   

8.
近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与中、韩两国联合起草一份允许三国大学相互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学分的框架。日本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吸引更多留学生,特别是鼓励更多学生去国外学习。数据显示.近年每年约有8万中国学生和约2万韩国学生留学日本.但日本仅有约1.8万人留学中国.约3000人留学韩国。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在日本大学和大学研究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最多。日本文部省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升学意愿,而且认为留学比在中国大学学习更好。所以,仅2000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就比1999年增加了6390人,  相似文献   

10.
在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与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11月23、24日在北京举办了“中日高等教育展暨日本留学说明会”,有37所日本著名的大学及1所日语学校的代表参加。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专程来到北京的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留学情报中心所长堀江学先生。记者:请问日本留学情报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各国针对中国学生的留学新政策纷纷出台,例如荷兰留学新政策中除了要求中国留学生必须要有NESO证书的认证外,还对中国留学生的国内雅思成绩有了明确规定。日本对中国留学生除了语言能力明确要求日语二级外,还要求申请留学和就学人员提供过去3年间年度收入证明和载明收支明细的存折复印件。而在澳大利亚,今年的留学新政策中又增加这样一条:凡年满16周岁的境外学生申请赴澳留学必须参加IELTS考试。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留学门槛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与学院一般存在着分野,学院通常学科比较单一,大学则可能包含着若干个学院。这两个词语也可以重叠在一起构成高等学校的校名,许多国家有"大学学院",日本则有"学院大学"。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了许多专科层次的"大学",在90年代中期以后升格为本科时反而改称"学院"。目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对学院和大学区分最为严格的时期。为规范中国大学与学院的名称,改进高等院校设置办法,应使院校设置条件降低对办学规模的要求,更加侧重质量、特色和水平,并规范学院中二级机构的名称,避免学院之下再设学院造成的概念混乱。  相似文献   

13.
闫志刚 《留学生》2009,(12):23-25
刚刚闭幕的"2009年中国国际教育展"火爆异常,主要留学目的国都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推介力度,力求分得中国留学市场一杯羹。在众多国家中,日本有近50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参展,其中不乏世界知名高校,日本政府及学校纷纷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生赴日留学。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是否意味着赴日留学的大好时机呢?  相似文献   

14.
教育微评     
《湖南教育》2014,(8):15-15
正新闻事件: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捐了15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引发热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把钱捐给国外大学而不选中国高校?潘石屹称,这笔钱是想帮助留学海外的中国贫困学生就读国际一流名校。七嘴八舌:1李海涛:潘石屹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用以资助在哈佛就读的中国贫困学生,个人认为此举不违慈善初衷,因为慈善的本义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所做的善举,它的判定标准就是无私和助人。  相似文献   

15.
韩国青春偶像剧和流行歌手带来的"韩流",相信在我们的高中生活里,是少不得的记忆。哈韩一族也都会学着韩国明星的装扮,把自己打造得韩味十足,现在,还有另一种更直接的"哈韩"选择——到韩国留学。近两年,韩国留学热日益升温,目前在韩国的国际学生中,有一半是中国学生。吸引中国学生前往韩国留学的动力,除了"韩流",自然还有更实际的原因。2006年,中韩贸易顿达到1000亿美元,韩国对华投资持续增长,使韩企人才需求旺盛,为了节约成本,韩国政府大力提倡人才本土化,因此在华韩企非常愿意招聘具有韩国留学经历的中国毕业生。这些在韩留学的"海归"都有很好的前景。这样的背景下,你是不是也很想了解韩国的大学呢?且听本文主人公为你一一讲述自己的韩国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16.
经恩师举荐,我于2006年6月底前往日本国东京医科大学第二病理学讲座研修。在工藤玄惠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了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17.
陈滔伟 《神州学人》2005,(10):26-27
根据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去年的总出国留学人数约为11.5万,其中赴韩国3000人,赴日本1.1万。另据统计,目前在韩中国留学生为8900多人,在日中国留学生估计已超5万。与中国在韩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在华留学生却已多为4.4万人,占外国留学生在华总人数的40%。如此现状让笔者甚感疑惑:诚然,中韩留学生交流史远不及中日留学生交流史那么长久,但韩国作为与中国有着同样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度,作为科技发达水平可与日本抗衡的亚洲强国,作为有着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成为对中国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呢?日前,笔者随教育部代表团对韩国教育部和延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原汉城国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八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访问,对中国赴韩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等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俊江 《海外求学》2004,(4):12-15
自从日本以改革国立大学制度为主的一套教育改革法律正式生效之后,中国学生表现出广泛的关注,本刊不时收到读者的热线电话,询问日本教育改革是否会影响日本的留学政策?日本高校在课程设置、学位授予上是否会有所变化?留学费用是否会增加?等等问题一为此,记者采访了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岩佐敬昭先生和留学咨询员和田广幸先生。  相似文献   

19.
中外合作办学为更多的中国学生提供"本土留学"的机会,即学生不用出国可以在自己的国家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大学提供的本科专业教育。国家、高等教育、学生个人为大学本土留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学本土留学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及趋势亦是三方利益不断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海农 《神州学人》2006,(11):26-26
1999年10月,胡新文在日本留学期满,他婉言谢绝了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的挽留回国;2003年10月,他妻子在国外留学5年期满并获得博士学位,也被他“拉”了回来。从日本留学归来,胡新文服从学校安排,担任了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农学院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核心学院和主干学院。学院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胡新文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和年轻干部,绝不能坐享其成,不能等待观望,应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上任伊始,胡新文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学院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为进一步改善热带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