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茅盾所有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占有非常瞩目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的艺术画卷。在这些女性形象中,蕴含着茅盾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诉说了他寻求女性美的美学情愫,同时,也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从“时代女性”的群像“终因茅盾的倾心尽力的描绘,而在文学史上灼灼生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形象类型。”①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独特的女性形象,茅盾的小说将会变得多么苍白而乏味啊!也正因为如此,对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茅盾小说《蚀》、《虹》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所谓经典女性是指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在同类人物中,她们能够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魅力,她们能够在现代文学女性形象长廊中以其卓越的风姿成为独特的一群。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概括茅盾早期小说的特色为“绚烂中带有哀伤”。我觉得这也可以看做是对其前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总体写照,同时也体现了茅盾对小说中这类人物的审美价值评价和道德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5.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6.
茅盾有自己独特的“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文学观;其小说突出营造了一个都市新社群生活,即新知识青年群体的公共话语空间;他将对于“时代”的宏大认知注入到血肉丰满、生命勃发的女性身体中,创造出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茅盾《蚀》中的“时代女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有多重可被“打开”的理解空间。在以前被一锅煮的“恋爱”中耙梳出三重意义的恋爱,找寻出相应的时代女性的行为、心理状态以及其后的时代思潮和作者的思想状态等,发现茅盾最终还是消解了苦心经营的“三重恋爱”,这一消解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巨大痛苦、复杂的历史革命语境以及一些被遮蔽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陆文采、王建中合著的《“时代女性”论稿》一书,最近由沈阳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对茅盾作品中的新女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论著;也是一部对我国现代女性文学探讨的论著.全书探讨了茅盾作品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虽不能说是作家所创造的女性形象的全部,却可以说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家作品中是举足轻重的.多年来,国内外有关茅盾创作的评述文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抓住茅盾最倾心创造的女性形象群,将她们的思想、性情、行动、经历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恰如其分地分析她们或正剧或悲剧的命运以及她们在社会中曾起过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从而对她们进行时代的评断和排列,却是十分新颖和引人入胜的.依我看来,《“时代女性”论稿》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时代女性”梅行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茅盾《虹》中的梅行素,她是作者塑造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人物。梅行素形象的塑造成功,说明了中国的新女性,当她们将个性解放和时代解放融为一体,并在革命的洪流中,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和缺点的时候,她们的生命就会闪出时代的火花。同时,梅行素这一形象的出现,标志着茅盾“时代女性”系列形象创造的完成,人们从中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茅盾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在小说中有许多的新型女性形象,她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都非常的鲜活.而茅盾描绘的女性形象却具有与其他小说中形象不同的特点,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独特的,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茅盾在《读〈倪焕之〉》一文中说:“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以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话,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在二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茅盾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理论主张贯穿在茅盾的创作实践中。他总是通过人物形象来思考时代、反映时代。 本文主要讨论茅盾小说创作中“用形象思考时代”这一创作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2.
茅盾曾说:“‘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个目标。”他从创作的开始,就十分注重现实主义文学的这个中心任务。在他一生创作的几十部长、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五光十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永葆其艺术生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久久闪耀着异彩的,除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体系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特别在他早期的小说中,一系列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的形象,更居于主角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3.
茅盾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传统型、娜拉型和卢森堡型.茅盾揭示了历史与现实在历时性状态下对传统女性的双重制约,环境的改造力是传统女性通向现代女性的桥梁.娜拉型女性从家庭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不断幻想,又不断幻灭,现代意识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态在她们身上共存,使得她们矛盾和痛苦.茅盾预示了娜拉型女性的出路在于走向卢森堡型的女性行列,但并没有在两者之间架设起“桥梁”.茅盾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败得失主要是由茅盾的创作心态决定的,茅盾的婚恋情结和革命情结是制约茅盾创作心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茅盾早期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敢于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五四”新女性形象;另一类是软弱的反抗者,既向往美好的未来,又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性格缺陷,最后只有退缩、屈服、失败。他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茅盾通过刻画这些女性形象,揭露了在时代变革过程中旧的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和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分化,抒发了对旧道德旧社会的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农民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茅盾小说中农村题材描写的得与失。不妨先作一纵向考察。 (一)且从“摸索而碰壁”①谈起。在茅盾最早的小说《蚀》三部曲所展示的大革命时期的巨幅画卷之中,便出现了农民的身影。如《动摇》就描写了农民们建立农会、抗租抗税,“肩着梭标”开进城镇以及斗争路入混乱、自戕的真实图景。如果说这还只是“采英拾贝”的背景式描写的话,那么《泥泞》(1929.4)这篇写于日本的小说,则是茅盾真正专写农村的作品;如果说《动摇》中的农民形象已带上了一些“阴影”,那么在《泥泞》中这种“阴影”又就有了扩大。清一色的落后不堪的农民形象使茅盾自己也意识到这“失败”②了。由此,也给他添加了“不  相似文献   

16.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一类人物。因此,《野蔷薇》可以说是《蚀》三部曲的续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在某种意义上说,茅盾作品中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创作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其笔下的时代女性沐浴着"五.四"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思潮,以迥异于传统女性和初具现代思想萌芽的准现代女性的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获得了社会话语权而具有典型意义。回顾传统女性形象带来的审美疲劳,结合茅盾特有的都市认同感、对寡母的崇敬和其所持进步女性观、中西合璧的文学素养,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茅盾能将时代女性纳入审美视阈。立足对《蚀》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茅盾对时代女性毫不掩饰的偏爱和男性作家少有的宽容,总之,茅盾笔下的女性系列形象因其最具文化内涵、认识价值、研究深度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茅盾的“新女性”到张抗抗的“作女”,反叛不羁的女性形象一再出现,但因时代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茅盾对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得有失,影响其得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作者的“革命情结”对时代女性形象的规约;第二、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对人物塑造的影响;第三、二重视角的错位对形象刻画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现代文学女作家谢冰莹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尤其是小说《女兵自传》与同时代的茅盾、蒋光慈等反映大革命时代知识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前进的小说做了比较研究 ,这些作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妇女要求民族解放、个性解放和追求美的历程中的跋涉足迹 ,展示了中国妇女在大革命时代洪流里激流勇进的壮丽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