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10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成千上万的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媒体记者冒着滂沱大雨冲进巍峨、质朴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吸引着他们的是3500个展台, 展品几乎无所不包,从纪念品到房地产,从咖啡到汽车。这一大型活动为期四天,体现了全球规模的商业智慧,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散发着现代的、拉斯维加斯般的耀眼光芒。这其中的数字是令人惊叹的,蕴含的区域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访问学者在本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积累,从专业交流角度来讲完全具备实力与国际同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但由于语言、文化及项目时间与安排等因素的种种制约,许多访问学者未能充分利用短暂的访学时间更有效地展示与传播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致很多访学都只是利用国际研究推动本土研究的单向收获。应通过自觉体现"文化自觉",参与社会活动规避"文化误读"和投身公益事业展示"文化理念"等方式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使中国学者成为有关中国问题对外传播的"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外媒对中共二十大的关注和报道,既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一次十分难得的国际媒介“他塑”机遇,也是在客观、理性地诠释和展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基础上,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媒介“自塑”提供借鉴、参考与观照。外媒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观照,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方案,提供中国世界观;外媒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他塑”,在世界范围内彰显传播方法论的同时,更为中国新闻界同行提供与分享他们的国际传播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日前发布的BBC国际台委托进行的一项全球民调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转差,降至八年来的最低点。调查显示,与2012年比,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为42%,下滑8%;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为39%,上升8%。这是BBC国际台2005年展开该项民调以来对中国持负面  相似文献   

5.
1529年1月9日早晨,江西南安青龙铺的章江河上,一只原本行驶的船只突然停了下来。周遭一片寂静。船上,一个肺痨患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此后,那个人就只活在历史中,活在无数人的怀念与景仰中。那个人,逗留在病重请辞却未等来批复的两广总督任上,逗留在回家的路上。在回光返照的瞬间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牵动着世界的目光。在信息泛滥、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开展传播的难得机遇,我们可以借此助推党的信息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深化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这既是一种艰巨复杂的对外传播活动,更是争取各界对我们党和国家理解与支持的政治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7.
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对什么是“学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学术”之类这些本来并不复杂且早有定说的常识问题特别关注,看似有些令人莫名其妙。其实,正是就学术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而出现的急功近利、浮躁学风的特别拷问。提倡为社会献身精神的“忘我”,并非是“忘却掉自己是谁”,连自己是谁都不知晓了,失去了自我的人哪还会有什么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作为一种"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现代性的叙事体系之中。它将一种基于想象的、似是而非的关系强行地置换为一种话语模态、一种经验常识,继而试图将中国形象本质化,遏制其发展与变革。为此,亟需在研判"西方之中国"多重诉求的基础上,着力建构和确立"传统中国""当(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使中国形象尽快回归到"看与被看"同构共生的展演程式中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刚刚起步,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中国的近邻,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都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澳大利亚媒体一直在进行持续报道。分析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中国形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对澳传播的重点,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国际社会对其形象传播大抵经历初印象、印象形成、妖魔化和向好四个阶段,并且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发达国家掌握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舆情态势研判与风险预警的科学化、去意识形态化、关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商业逻辑主导和回归人性本质是未来优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几十年来,面对中国的持续发展,一些西方人始终无法坦然以对,有关中国的批评、嘲讽甚至污蔑层出不穷。更可悲的是,即便在中国国内,一些国人同胞亦将来自西方的任何评价奉若圭臬。在他们眼中,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时,只有得到CNN、BBC的关注或报道,才算得上是真正"国际化";而欧美之外的广大亚非拉地区,似乎并不属于"国际社会"的范畴。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中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而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崛起有逐渐升温的迹象。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上党的形象传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对抗战时期党对自己国际形象塑造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对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进行系统阐述,如有研究者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归结为"勇于开  相似文献   

13.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14.
正十九大前后,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浪潮,表现在涉华国际舆情由以往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外交战略的猜忌不断转向以"锐实力"为主题的舆论战。这些由媒体所报道的争论一方面折射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全球变局的"影响焦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1)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学"看不见的手"与系统科学"自组织原理"的区别与联系,深刻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个体与整体、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笔者认为,现代系统科学的自组织原理对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作了更细化、更科学化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6.
龙彼德 《文化交流》2008,(12):32-34
金秋时节,金庸偕夫人查林乐怡出现在浙江海宁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是金庸自1992年以来第五次回故乡。他的故乡情,他的求学记,  相似文献   

17.
于晶 《职业圈》2014,(4):102-103
现代的“达人”,多是形容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张洪坤的确是位“达人”,但你又很难将他划人某一领域。他白手起家,现在身为大连远旺渔港餐饮有限公司、大连聚德养老事业有限公司、大连极致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加合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8.
正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显著提高。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在对中国科技发展啧啧称赞之余,惯常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质疑指责。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20.
正对于钱塘潮,卫匡国这样描述:"潮水实在太有名了,以至那天下午4点左右,包括满清官员在内的所有市民,尤其是陌生人和外地人,都蜂拥而至,要亲眼目睹潮水那惊人的力量。"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一名意大利传教士。1643年,29岁的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杭州。他以杭州为中心,在江南一带传教,并且开始自学中文。马尔蒂尼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姓卫名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