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工程,又是中国参与共享意义生产过程、打造中国文化国际话语空间的重要路径,"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其主体不但包括政府和媒体,还应包括企业和全体国民"。~①企业的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同构性决定了企业形象不仅关乎世界市场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衡量出国家对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成为构建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在重要的国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服务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全球前列,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转为"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于是从21世纪初开始,国家形象、国际形象、软实力、公共外交、国际传播、对外传  相似文献   

4.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中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秩序,不断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公共外交中话语表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国际二战类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创新对外交流形式,运用人性、和平、记忆、艺术等"世界语"开展"广场外交""展厅外交""智库外交",以国际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取得一定成效,也为纪念馆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如何创造性发挥作用做  相似文献   

6.
大型活动与城市之间具备极强的关联效应,已成为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径。以进博会为例,融媒体传播矩阵的构建助力城市形象"出圈",同时其国际化传播手段创新也促使城市名片"出海"。大型活动在树立城市国际形象方面具备机遇和优势,但也面临"蒙特利尔陷阱"、突发事件破坏形象、忽视国际受众反馈等问题。在以大型活动为契机提升城市形象时,需因地制宜,在大型活动中着力推广地方城市品牌;政企与民间团体多方参与,共同助力城市形象建设;利用大型活动,积极开展面向国际的城市公共外交;开辟国际传播新媒介,让城市形象走向世界;及时获取国际受众的反馈。  相似文献   

7.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8.
正上期,国际知名公共外交学者南希·斯诺(Nancy Snow)在与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访谈中,探讨了公共外交前沿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以及公共外交底层信任创建等话题。在本期中,斯诺教授从神经科学、媒体变革、媒体与恐怖主义、软实力等角度,探讨了公共外交在新媒体环境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公共外交所展现出的一些新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维度,并就"巧实力""战略叙事"、2016年美  相似文献   

9.
<正>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作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正一、领导人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公共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泰晤士报》,被用于对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仪态的描述,其定义仅为"礼貌举止"。1965年,美国埃德蒙德·古里恩教授在国际关系领域首先定义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其把公共外交定义成"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此后,很多不同的机构和学者都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美国国务院将其定义为"一类依靠国际间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对外国公众施加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中国一直承担着大国的国际责任,牵头成立亚投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连续七年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连续举办奥运会、APCE、世界互联网大会、G20等国际大型活动,彰显着大国的风采。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这一系列的国际活动中更加鲜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稳步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1月,全球人口73.95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的重要实体,越来越成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增大,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贡献度和美誉度并不匹配,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相应的认可,一些负面国际舆论和不良的企业形象成为制约企业国际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从企业传播主体的视角出发,探讨企业创始人(一把手)、企业新闻发言人、企业国际传播部门、企业驻外员工四类传播主体的不同定位和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做好企业海外形象的国际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性"存在一定争议。许多国家主张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外交项目,以影响国际舆论为目的,为自身营造有利的政治舆论环境;另一些国家则主张以国民而非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外交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在公共外交领域,"政治舆论外交"和"文化存在感外交"都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政治舆论"与"文化存在"这两方面来诠释公共外交的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发表的《"多元公共外交"理论框架的建构》一文中认为: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多中心理论为多元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理论支撑点。在多元公共外交系统中,政府、智库、大众传媒、企业以及普通公  相似文献   

15.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1,(5):64-64
《中国软实力:传播中的公共外交》 作者王坚是南加州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公共外交,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著述。该书就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的扩张,中国的形象设计及其影响,成长中的中国政府发言人体系,中国的企业外交,海外华人、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言论集纳     
中国外交目前正处于"树大招风期",发达国家担心强大之后的中国会成为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中国给予他们更多的援助,同时担心中国与他们争夺市场。中国目前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状态。要打破这种孤立的状态就需要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在全球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有人称这一外交为"推外交",有人称它为"数字外交",还有人称它为"社会化媒体外交"。①为突出这一公共外交形式的鲜明特性,本文称社会化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受关注度也日益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却没有相同程度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关注度极不相称,导致了我国国家形象长期处于被西方媒体"他塑"的不利境地。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  相似文献   

19.
任晶晶 《对外大传播》2013,(7):31-32,34
文化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