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近年来,中国一直承担着大国的国际责任,牵头成立亚投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连续七年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连续举办奥运会、APCE、世界互联网大会、G20等国际大型活动,彰显着大国的风采。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这一系列的国际活动中更加鲜明,《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稳步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1月,全球人口73.95亿,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将在杭州举行,中国作为此次峰会的轮值主席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G20中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而中国近年来在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中越来越积极主动的姿态,更使国际社会展开了中国将如何利用G20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全球经济治理多边平台发挥影响力的广泛讨论。与此同时,中国为迎接杭州峰会在积极行动。就在  相似文献   

3.
王文 《对外大传播》2014,(12):38-39
正11月15-16日,G20首脑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笔者受邀参加本次G20峰会并参与承办了其中唯一的一场预热峰会,在会场内外充分感受到中国日益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智库的时代责任。在本次G20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20国领导人共同声明》先后宣布,中国将主办2016年G20峰会。为此,中国智库如何在G20平台上作用于国家形象与大国外交,政府如何创造条件激发智库的进一步贡献,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2016年G20峰会,是中国继APEC  相似文献   

4.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自2013年10月提出以来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并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与广泛研究讨论。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触角辐射全球各个角落,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行稳致远需要考虑的最重要外部变量之一。在美国,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有针对性的对外传播工作早已展开。不过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定位由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关系上升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加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优先"路线的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程度来说,同为迅速崛起的巨型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好于中国,它被很多西方舆论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后来居上的软实力超级大国"。究其原因,除了不断发展的经济、民主制度与西方契合、外交政策向西方靠拢、战略地位可为西方所用以牵制周边大国等因素外,印度传媒,尤其是电影的全球传播能力,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11月14日-16日,G20峰会在土耳其海滨城市安塔利亚举行。占全球贸易总量90%、GDP总量80%、人口70%、国土面积60%的20个最主要大国领导人年度聚首,商议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议题。笔者作为G20研究智库代表,受邀到安塔利亚参加了G20预热峰会、数场智库峰会、新闻发布会,以及与数位大国领导人的互动,亲历了巴黎暴恐事件对峰会现场的冲击,也在现场切身体会到了国际经济治理和智库博弈的微妙。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节能减排和降低CO2排放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理念和目标,碳排放作为环境成本进入企业的生产函数。成为重要的外部约束力量。据荷兰环境评价局(MNP)测算,2007年中国CO2排放量为67亿吨,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4%。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有责任也有业务降低CO2的排放量,为缓解和降低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地位和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大国。发生在中国,或者由中国主导、参与的重大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内部,更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相关国家的利益乃至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度的"两会"、奥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博鳌论坛、世博会等,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中国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纽约玛丽拉比塔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作者安东尼奥·格里斯弗(Antonio Graceffo),曾在多家中外合作大学担任讲师和商业教育研究项目主任,研究方向为中美贸易,著有《中国经济简史》《中国和西方的格斗术》等多部关于中国和东南亚的书籍。该书从八个方面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首先该书认为,中国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强国的国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自1949年以来已经增长了45番,使8亿人成功实现脱贫。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是世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庆寺在《探索》2017年第6期刊发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一文中认为:参与全球治理时,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大国身份,坚守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作为大国,中国要从普通的参与者、受益方向核心建设者转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国家利益,在国际事务中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今天的全球治理不是为了谋求国际谈判中利益的交换和平衡,而是为了维护人类共同安全,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秩序建构。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从创设国际新秩序、新规则和新行为模式的大格局着眼,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全球治理理念,并将其凝聚为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用以引导今后的国际关系走向,抢占代表未来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1.
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会议在中国杭州举办。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此次会议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会议。峰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主张、中国声音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03,(7):29-29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9日载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的文章《纪思道的中国观》(节录)]最近在法国埃维昂举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脑对话时,国际舆论界出现了 G8集团应有中国参加的论调。其中喊得最响的要数《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即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本报注)。他认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法国聚会讨论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G8集团居然没有中国的份,实在是“荒唐”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纳     
正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公共外交季刊》2020年第1期春季号发表的《全球抗疫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传播》一文中认为: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新形势,国内国外两个工作大局必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新任务。但无论如何,中国需要世界和世界需要中国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我们的对外传播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既要适应当前全球抗疫的新形势、新特  相似文献   

14.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G20杭州峰会是我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也是近年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性会议。面对当前十分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国际社会急切关注二十国集团及其杭州峰会可能达成的共识,也热切期待中国在峰会上提出改善世界经济治理的方案,开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正一、20国集团历次峰会回顾20国集团自2008年11月启动以来,已先后举行了10次峰会,在国际危机治理、世界经济复苏、经济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等领域均承担了重要责任。其间,中国在上述领域均提出了积极的主张,推出了积极的倡议,并推动历次峰会取得成果,彰显了大国担当,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8年11月,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首次峰会,就金融危机管控达成了广泛共识,确定携  相似文献   

16.
<正>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1月出版作者黄育川(Yukon Huang),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前局长、现任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顾问、《金融时报》中国问题特约评论员、经济学教授。《破解中国难题》提供了关于中国经济、政治和外交政策等问题的宏观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大国关系,重塑经济格局,引发  相似文献   

17.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优先解决的重要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减贫奇迹不仅使全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对推动世界减贫进程、完善全球减贫治理、促进国际人权进步和丰富国际反贫困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全面理解中国减贫探索和实践的世界意义,是对外讲好中国减贫经验和故事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这个位于全球最大内陆湖里海的西岸、很少进入中国媒体报道视野的城市,却有着巨大的国际魅力与号召力。在这里举行的巴库全球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七年,每年都有数十位总统、总理亲临现场,纵论天下。2019年的巴库全球论坛精心设置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如"转型全球政策中的大国角色: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这是全球主义终结的时代吗""中东的和平与安全""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机遇"等等。从众多政要名流的发言与交流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世界政治的新风向,当前的世界政治已进入"Gn"时代,不是一个大国,也不是中美两国,或20国主导着全球,而是有n种力量正在影响着全球形势。这些力量不只来自传统大国,也来自地方强国、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有影响力的个人、跨国公司、智库、媒体等,组成了交叉重叠的国际权力网络,模糊了全球权威归属,突破了主权归属权益,削弱了传统政治结构。全球治理与国际政治变迁进入到一个"深水区",中国要参与,但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做好2009年的中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关键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学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际背景和世界经济变局中的中国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救市”成为当前全球流行的关键词。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政府纷纷出手注资或利用各种杠杆和监管手段干预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