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内涵,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推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特别是推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2 015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由国际儒联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参与协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具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陕西红色文化也需要传播到国际社会,让世界了解陕西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真实、立体的陕西形象,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助力讲好中国故事。该文聚焦陕西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陕西红色文化外译和对外传播现状的调研,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陕西红色文化外宣翻译与国际传播的提升策略,旨在提升陕西红色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能,实现最大化的跨文化传输,使红色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正"建设文化强国,需多渠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让民族的文化瑰宝养在深闺。"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出要以多种途径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结晶,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这些壮举谱写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文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更容易突破阶级、民族、地域、政治和宗教的界限,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而拥有相当数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的江苏儿童文学自叶圣陶童话起就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对外译介。新时期,江苏儿童文学面临着如何更好"走出去"的问题。本文以分析儿童文学的世界文学性为起点,回顾江苏儿童文学对外译介的历程,探讨改善江苏儿童文学的译介现状、使优秀作品成功"走出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在区域上的特殊显现,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寓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之中。基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内在的特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需着重挖掘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的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寓中华优秀家训文化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之中,发挥区域优秀家训文化的"榜样"力量,形成"齐家治国"的磁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哪些文化价值观、如何以对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如何评估"走出去"的效果,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  相似文献   

8.
影视作品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除了走出国门的电视剧和电影,优秀国产纪录片也在积极发挥作用,讲好中国故事。CCTV4纪录片《传承》介绍了海峡两岸多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讲述他们真切动人的故事,向国内外观众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解说词含有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程度。该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研究纪录片《传承》解说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为中国文化纪录片解说词英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现代西方文化占主导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排异反应",怎样才能让人"一见钟情"呢?近期,有报道称中信国安1.5亿美元入股迪斯尼前主席新公司,双方将在4年里拍摄3部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电影,通过引入好莱坞先进经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好莱坞的电影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图书版权输出是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重要形式。优秀的版权输出作品,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世界各国传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版权贸易的宏观观察图书版权贸易具有双重属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先生概括说:"图书的国际版权贸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它是经济活动中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交流中的经济活动。"~①本文探讨的重点,集中于图书的文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在前不久召开的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上,"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贯穿全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海外日渐"吸睛"。然而,作为全球GDP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输出却少之又少。如何精准、稳步、长效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能力,达到传播效果的  相似文献   

13.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负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它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因而关于中华文化典籍的外译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实践效果,拓宽中华传统文化广泛传播途径,该文以译介学为研究方法,从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5个方面对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中国把自己的文化推介到世界,而译介学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提供了全面科学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熟,能够助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提供了价值源泉和升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该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文引用为研究对象,将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古诗文引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主线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引用古典名句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具体分析引用古诗文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古诗文引用的方式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古典继用、灵活化用、内涵延伸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日益重视传统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料的汲取和继承。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我们国家的"魂"。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对今天社会建设更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路径。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用新观念来阐释,用新方法来实践,使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再次散发光芒。  相似文献   

17.
岳雪侠 《文化学刊》2015,(1):212-216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提出了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确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地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内涵,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国几欲被视为与美国一争高下的重要实体,整个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关注中国。然而,一直以来在以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世界里,中华文化长期处于弱势的边缘状态。如何准确、深入、有效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成为时代的当务之急。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人",优秀跨文化传播人才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力量。当今,我国文化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世界了解中国的巨大需求与强烈渴望。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使命,如何有效地在中华文化本土培养高质量的跨文化传播人才成为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新兴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而翻译作为交流文化、沟通思想的桥梁,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直接作用(即内部路径)。除此之外,与翻译工作相关的间接因素(即外部路径)对文化战略的实现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文章从文化传播与译介规律入手,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五种外部路径:遴选译介作品与跨界对话;厘清翻译模式与人才培养学者化;讲好中国故事,超越"中国威胁论";建立版权代理制度,扩大作品的海外传播力;树立"和而不同"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2018年8月16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高端沙龙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在北京举行,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会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用"外推理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文化"走向陌生人的心灵包含三个层次:语言外推、实践外推和本体外推"。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外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才能"适用于别人,适用于别人的脉络,适用于大众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