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成功。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需要以传播环境作为参照,才能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适应传播环境,翻译选材要秉承平等、交流、互助及共享的原则,以造福于人类为目标。翻译选材的内容要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与目标语社会的冲突,辩证处理文化内容、受众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中外文化态势的变化,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地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一词,言人人殊。无论其定义如何,文化始终绵延不绝地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论是何种文化,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确立了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随之将其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发展中国家心之所向的文化体系。到今天,随着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迅速扩散,许多发  相似文献   

3.
2012年伦敦书展4月16日在伦敦伯爵宫会展中心开幕。伦敦书展,是仅次于德国法兰克福书展的世界第二大国际图书交易会。本届书展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暨中国绘本图书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特地赶制了10种"中国原创绘本系列",  相似文献   

4.
一场发端于美国金融业的危机现已扩散至全球各行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逐步受到影响。那么,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危还是机?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如何在本次危机中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持续有效地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国文化以开放、自信、丰富多样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加紧密,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之需、世界之需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历史与现代共生的、丰富而鲜活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之一。妈祖文化遍布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传播和影响不尽相同。笔者考察了妈祖文化传播到韩国的途径,以及妈祖文化在韩国的传承现状。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丰富我国优秀的海洋文化代表妈祖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及现状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2004年9月3日,由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和中国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创办的马第一家孔子学院在斯科普里成立,至此拉开了我国孔子学院文化外交的序幕。同年,美国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在现有中国文化外交模式下,孔子学院以阵地化的形式在境外各地扎根下来,成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离不开留学生教育。2016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超44万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约4.9万余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近11.07%。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对留学生扩大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在哪里?欧美文化是如何快速切入并占据世界市场的?我们应如何师彼长技,有效实现文化走出去?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瓶颈何在?(一)自以为是的文化特色:一味希冀以特色与厚重取胜文化特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内核中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标志、符号、标签。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特色,但也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考虑他国或他地市场的文化感知、文化认同、文化接受。走出国门多年的孔子学院,多的是汉语文字的讲授、东方哲学的传习、中国礼仪的复写;如东南部地区一  相似文献   

10.
2018年6月28日至7月7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荆楚文化欧洲行”活动在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旨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深化友好省区交流合作.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图片展、少儿画展为主体,辅以拜访、会谈、签约等形式,分享了新时代湖北故事,传播了荆楚文化,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资源、军事、科技等要素,转向非物化要素构成的实力范畴。文化建设和文化"走出去"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研究大致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落地情况和受众态度认知倾向两条传播效果研究路径,基本遵循了文化传播中由浅及深的接触、选择与融合过程。但是,针对目标对象的传播效果测量和评估难以为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拓展、构建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的多元传播主体以实现控制力,提炼展现现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髓及建构对外传播的话语新叙述以实现沟通力,优化整合对外传播媒体以实现媒介连接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才能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当代价值,诠释其世界意义,在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新兴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而翻译作为交流文化、沟通思想的桥梁,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直接作用(即内部路径)。除此之外,与翻译工作相关的间接因素(即外部路径)对文化战略的实现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文章从文化传播与译介规律入手,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五种外部路径:遴选译介作品与跨界对话;厘清翻译模式与人才培养学者化;讲好中国故事,超越"中国威胁论";建立版权代理制度,扩大作品的海外传播力;树立"和而不同"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跨国公司是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主力军,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综观20世纪末的世界,跨国公司的影响无处不在,已深入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我国己经加入WTO,我国的经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中国话剧在海外的演出相对较少,一般认为,话剧走出去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它十分依赖语言,而语言是走出去的一大障碍。再者,话剧的形式源自西方,民族特色似乎要弱些。另外,演出一场完整的话剧所需的时间较长,这和戏曲的折子戏或短小的杂技节目等大不一样,其包括的内容也要丰富得多,或许会令外国观众难以理解。这种种的原因成为了话剧走出去的羁绊。国外的戏剧作品来华演出的很多,特别是在北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5月22日-31日,由湖北省宣传部主办的荆楚文化丝路行活动在俄罗斯、波兰、瑞典三国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少儿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杂技演出"等为主体,辅以论坛、会见等活动,通过文艺演出、论坛对话、拜访会谈、展览展示、媒体交流等系列活动,讲述了湖北故事、传播了荆楚文化,提升了湖北在俄罗斯、波兰、瑞典的影响力,达到了"建机制、搭平台、见实效、可持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哪些文化价值观、如何以对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如何评估"走出去"的效果,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海军拉开了"走出去"的序幕。近年来,中国海军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行动经验,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同时,不断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交往格局,给该议题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条件,为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展示大国军队形象、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海军"走出去"对外传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实际效果。新时代,做好中国海军"走出去"对外传播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外宣意识,找准议题精准传播,加强面向西方主要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切实增强中国海军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是中国经济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指引下实现"走出去"发展的重要一年。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598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对外投资10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攻城略地必然引发铅火争鸣,《日本经济新闻》年底盘点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时就报道称"迅速迈向大国的中国也在世界上引发摩擦"1。这些摩擦,有不同主义的政治考量、有不同主体的经济盘算,也有不同文明的文化冲突。为了顺利推进"走出去"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命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出版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