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记 至于韩师的师传.曾听师傅讲过,他从少年即喜欢武艺,最早拜师徐老道(先出家后还俗)及梅姓师傅等人,习秘宗拳(主要是燕表靠打)、佛汉拳、太祖拳、盘龙棍、流星锤、绳镖、三节棍、夜行刀诸技,拳术后来以秘宗门为主,曾一度任县秘宗拳协会会长,器械尤精五虎坐门枪.  相似文献   

2.
高明 《精武》2008,(7):I0002-I0002
至于韩师的师传。曾听师傅讲过,他从少年即喜欢武艺,最早拜师徐老道(先出家后还俗)及梅姓师傅等人,习秘宗拳(主要是燕青靠打)、佛汉拳、太祖拳、盘龙棍、流星锤、绳镖、三节棍、夜行刀诸技,拳术后来以秘宗门为主,曾一度任县秘宗拳协会会长,器械尤精五虎坐门枪。另外师傅谦虚好学,若听到别人有某个特长,他一定前去拜访学习或者了解,在被聘为地区武术裁判期间,还向别人学习八卦掌、九宫八卦穴拳对练等。  相似文献   

3.
秘宗断魂手是从东北秘宗拳术中精选出来的技击方法。秘宗拳术传至东北后,受东北人性格和地域拳风的影响,使之更加刚猛化、实用。尤其是在制敌技法中,突出了凶狠、猛烈、疾快、稳准、连环等特点,手法特殊,动作连贯,拿节制穴,招招致命。实践运用中要求技法精熟,随招就式,因势利导,即化即打,出手连环,使敌防不胜防,直至其受重创丧失反抗能力而被降服。本文中技法谨供爱好者学练运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原宝山 《武当》2001,(1):27-28
传统拳的套路是散打的基础,散打是拳术在实战中的运用。没有拳的套路,根本也就没有散打,没有散打,拳的套路也就失去了武术的价值。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论拳术套路与散打。  相似文献   

5.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拳术,是一种按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击特点而编成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即武术徒手技法套路的总称。古时称谓较多:商周时称“技击”、“手搏”等,秦汉时称“卞”、“弁”等,宋代后称“使拳”、“打套子”、“白打”、“拳法”等。宋代以后,拳术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套路。据明代著名战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径捷要篇》记载,当时著名拳种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还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镇、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以及吕红八  相似文献   

7.
嵩山少林武术套路繁多,历代散失在民间很多,目前在寺内流传的有以下套路: 【1.拳术】 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湖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  相似文献   

8.
东北秘宗拳是少林武术中著名的传统拳法,属于北派之畴。东北秘宗拳沿革于河北沧州陈善一派的秘宗拳,传入东北黑龙江省,特别是传入佳木斯市等地后,从内容到技法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地方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为了普及武术健身运动,突出抗暴防身技法,特从东北秘宗拳入门拳法中精选出部分实战技击法,以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八步洪拳     
刘国平  王小波 《武当》2013,(8):10-11
八步洪拳分布在浙西南地区,以云和县为主,遍及松阳、景宁、丽水、龙泉等相邻县市,是清末著名拳师,辛亥革命志士,处州双龙会首领之一李春贤,师从奇人凤阳婆和南少林高僧陈德标,在传承发展中巧妙整合而独创的拳种,现已被浙江省武术协会确认为优秀拳种之一。八步洪拳主要步法"丁八步"贯穿于整个拳术套路,还有一种特有步法名曰团箕步,可在原地完成套路习练。套路结构紧凑,动作质朴敏捷,攻防严密,招式多变,拳风刚柔相济,动静虚实,内外合一,素有"拳娘"之称。主要特点是近身短打,动作多变,一招多用,连环交替,擒拿结合,肘膝并施,刮、扫、滑、跟、贴、跳,相互穿插,动作发劲顺大。拳术要诀为:"拳术要名丁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问调查等方法,挖掘整理山东省平阴县孔村太平拳的历史渊源与技术体系.太平拳由清康熙年间王氏高祖王翀宇所创,是一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较大拳种.太平拳主要包括:基本功、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实战技术、硬功功法、轻功功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武术小百科     
△.拳术:是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我国的拳术种类很多,在广大的农村、城市,到处都有各具特色的拳种。据统计,大约有几百种之多。有以地区、山脉、划分的,如“南拳”、“长拳”、“少林”、“武当”、“峨嵋”;有“内家拳”划分的形意、八卦、太极和“外家拳”的查、华、炮、红等;从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有:燕青拳、二郎拳、太祖拳、洪门拳、孔门拳、岳家拳、戚家拳等;也有以据其基本动作的特点划分的有劈挂拳、通臂拳、弹腿门、戳脚、绵掌、地躺拳等;象形类的拳术有: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龙拳、鹤拳、虎拳、醉拳等。拳术,是按照不同拳种的结构,风格特点和特有的运动规律,由几十个徒手动作所组成的、整套练习,俗称“套路”,而且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拳种流派。△.长拳:属外家拳,一般称为是查、华、炮、红拳,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等拳术的总称。另外,古时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长拳是解放后发展起  相似文献   

12.
刘鹏 《中华武术》2000,(1):32-32
鹰爪拳是吸收鹰的形,意和击法发展而成的一种拳术,属象形拳。又有鹰爪翻子拳、鹰爪行拳和鹰爪连拳之称。此拳以模仿鹰爪抓扣和鹰翼翻旋的动作为主。其特点是:爪法丰富、抓扣掐拿、上下翻转、连环快速,仿形造拳、形神兼备:要求出手崩打,回手抓拿,分筋错骨,点穴闭气,翻转灵活,神形似鹰。整个套路动则刚暴  相似文献   

13.
梅花拳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08,(7)
附记至于韩师的师传。曾听师傅讲过,他从少年即喜欢武艺,最早拜师徐老道(先出家后还俗)及梅姓师傅等人,习秘宗拳(主要是燕青靠打)、佛汉拳、太祖拳、盘龙棍、流星锤、绳镖、三节棍、夜行刀诸技,拳术后来以秘宗门为主,曾一度任县秘宗拳协会会长,器械尤精五虎坐门枪。另外师傅谦虚好学,若听到别人有某个特长,他一定前去拜访学习或者了解,在被聘为地区武术裁判期间,还向别人学习八卦掌、九宫八卦斩穴拳对练等。至于软硬功夫,他擅长"捋手"一技,即单手伸于对方(陪练)双手之中,令对方握紧反压,待压至近地面极限时,自己将手极力抽出。我曾试过,几下子就捋得又红又肿,甚至出现紫癍。师傅说练这个功夫极苦,难于罗汉功,非有毅力难于练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 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 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 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 式。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又可分为单 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对 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 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 械或徒手与器械。 1.单练 (1)拳术:是徒手练 习的套路运 动。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通背、劈挂、翻子、地趟、象形拳等等。长拳: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  相似文献   

16.
郭树璞 《武当》2008,(5):9-11
镖拳是过去冷兵器年代,随身带有暗器的拳术。据我的启蒙师父郭晋武所言,此拳源自道门,但具体传承脉络已不详。此拳套路短小精悍、古朴,手法严密,简洁明快,开合有致,给人以神光四射,意境非凡感觉。  相似文献   

17.
郭树璞 《武当》2011,(4):8-10
武当追风掌、风雷掌和白云掌,这三种拳术套路是道门内秘传护法上乘武学绝技。白云掌,又名三路炮捶,是三套拳之精华。它姿态古朴优美,技法精巧,结构严谨,三盘互应,阴阳虚实,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18.
李玉川 《精武》2002,(3):53-57
迷踪拳架子,也叫母拳,每一个定式动作均是一个桩式,包括了迷踪拳的手型、步型和拳法的基本功夫,是迷踪拳全部拳术的基础。因此,迷踪拳的习练始终把架子放在第一位,当作人们首习和长期习练的基本功夫套路。  相似文献   

19.
醉拳,因其行拳走势模仿醉汉动作,以醉形、醉态和武术攻防技法融合而成拳术,故名为醉拳。又称醉酒拳、醉八仙拳,属象形拳的一种。现在流传较广的醉拳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术实用性;一类是现代醉拳套路,突出跌扑滚翻,醉形醉态的表现性。醉拳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  相似文献   

20.
李玉川 《精武》2003,(2):53-57
迷踪拳架子,也叫母拳,每一个定式动作均是一个桩式,包括了迷踪拳的手型、步型和拳法的基本功夫,是迷踪拳全部拳术的基础。因此,迷踪拳的习练始终把架子放在第一位,当作人们首习和长期习练的基本功夫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