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1956年来河北电台作播音工作的。那年,我在北京上高中三年级,还没有毕业,中央台就把我们从学校里找去,办学习班。他们用速成法,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我们栽培成播音员了。那个学习班里有二、三十个人,是吴新老师从那个速成班里把我挑出来,弄到河北电台来的。我要谢谢吴新老师,他从那么多人当中看中了我,今天想起来仍然感到十分荣幸。如果我把自己比作一棵树,那么我就是在河北电台这片树林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可以决定自己要过地狱般的生活区,或天堂般的生活区,如果把选择对立、抗争,等于天天活在地狱里,反之,选择和谐、宽恕,就是在天堂。 工作、家庭、社交活动,这些部分加起来,等于人全部的生命。因此,一个人如果常常和别人起摩擦,他的生活品质会是什么时候样子,也就不难想像了。 下面这个故事片,也许可以让你静下心来,从别人的角度来看看冲突。 一个年轻人常发脾气、跟别人冲突。他请教一位  相似文献   

3.
话语     
《青年记者》2008,(3):4
“按照国家标准,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文人名的时候,是姓在前.名在后。现在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包括我们的运动员衣服上的名字.都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其实如果把姓放在后面.严格意义上来讲.把中国人的人名给改了,特别是把姓给改了。”  相似文献   

4.
张毅 《视听纵横》2003,(4):111-112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人剑合一”的武林高手。“人剑合一”指的是武林高手把剑舞得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达到随心所欲、心到剑到的境界。同样,一名摄像记如果使用摄像机的感觉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人机合一、看到拍到的地步,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摄像高手”了。  相似文献   

5.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中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精神来抵住时间、社会对他们的销蚀、磨砺,而变得不再像普通人一样小心翼翼、精细打算地平衡着自己的喜悦和忧伤,计算着自己能付出的爱,并提前弥补自己的罪过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通达。很有可能,在社会世俗生活中,他们是并不聪明的那一群,但是,他们却是一群一直用亲切的目光关注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人们。朱枝富先生便是这一群人中的一位让人无法轻易淡忘的人。 毋庸讳言,当朱枝富先生的两本专著《司马迁政治思想通论》与《司马迁经济思想通论》(延边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德国孩子跟中国孩子作个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孩子长得很大了还像个孩子。而德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大人。安东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他爷爷奶奶的房子和我们海边的房子挨得很近。一天,他跟着他爷爷奶奶来到  相似文献   

7.
一、品牌是为产品、技术和服务注入了人之灵性.如果没有品牌,我们竞争的就仅仅是物质、技术和价格 纵观一部人类文明史,99%的时间都是在和物质短缺做斗争.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厚重浅薄精彩散淡而已。如果这话不错,那么,一个个业绩卓著的新闻人,当然就是一本本新闻教科书。值得庆幸的是,历史没有漠视和忽略他们——古今中外,出版过许许多多新闻人的传记。当我们把散落在书山书海里的新闻人传记集中起来,潜心阅读,就会  相似文献   

9.
许多农村女青年不敢主宰自己的命运,甘拜世俗偏见之下风,备尝包办婚姻的苦果。我却发现一位女共青团员,不甘世俗之摆布,敢于冲破陈规,成立“抗早婚协会”,发展会员,公然向世俗挑战。她率先学着城市人的  相似文献   

10.
单波 《当代传播》2000,(5):43-44
阿尔弗莱德·马歇尔在《经济原理》开篇中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极其繁多,但是只有两种力量是最持久和最普遍发生作用的,其一是宗教的力量,其二是经济的力量。只要关注一下西方人强烈的宗教信仰和错综复杂的宗教问题,我们就能体会到马歇尔所说的宗教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总是被经济的力量拉到俗世中来。如在美国宗教界,一向占据主流地位的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犹太教,其影响相对地都有所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人沉溺于重视物质的环境中,一味追求物质快感,无暇寻求精神慰藉。即便是力图摆脱世俗的干扰、重振基督教社会的福音…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如果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某项特定的事业并为之而奋斗终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值得世人称道、让人钦佩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话语     
《新闻世界》2010,(2):3-3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作家冯骥才说 春节也好,中秋也好,如果仅仅限于大家聚一下、吃一顿、放放鞭炮,这样的节日在现代社会就很难再有生命力。中国的传统节日,必须拿出对现代人的灵魂有感召力的价值来,否则就难以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学者薛涌说,人们在俗世中你争我夺,但是节日则给人一种超越世俗的机会,让人至少暂时地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哪怕是体会一天当天使的滋味也好  相似文献   

13.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人人皆知而且“历史久远”,不少人还把“有志者事竟成”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以鼓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取得成功。可以肯定地讲,无“志”的人不会成功,即使一时成功了也不会坚持下去。“有志者事竟成”,这不仅是人们常念熟知的一句话,而且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自古至今,人们都清楚,一个人有“志”或无“志”存在着极大区别和不同的结果。不可否认,“志”属于精神上的东西。我们反对“精神万能论”,但也从来不否认“精神”在物质世界的作用,有时是特别重要的作用。孔夫子说得十分明确“,十…  相似文献   

14.
传播的场所     
刘宏 《青年记者》2006,(19):30-33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一个人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隐私照片,而另外一个人则把自己的隐私照片贴在了学校门口的公告牌上,这会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在这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他或她会选择哪一种呢?看上去,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式不同,单纯从浏览的人数来看,网络的看客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学校门口公告牌的阅读人数,照此推理,如果是出于展示的目的,更多的人应该选择网缗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是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般人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公告牌吗?  相似文献   

15.
奖牌风云     
我做了近20年的办公室主任,伺候过7任领导,没一个人提拔我,也没有一个人把我搞掉,在机关里能混到这份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吧!记不清是哪位日本作家说过,对待世俗的最完美态度就是一方面要表现出对它的不屑,一方面又要与它同流合污。前者我就不说了,一个人20年没被提拔,手下一个个变成上级,  相似文献   

16.
提出写字的问题,倒不是希望大家都成为王羲之,也不是提倡像前清的老秀才那样,一个字写半天,而是主张把字写端正,写清楚。我们写字,多半是叫别人看的。如果字迹写得潦草难认,模模糊糊,不但别人看不懂,就连自己过些时候都辨不得真面目,这实在是一桩罪过,不但害己,而且害人。很可惜,在我们新闻工作者当中,并不是所有拿笔杆的同志都注意这件事。有些人提起笔来,真是信笔一挥,“龙蛇飞舞”,潦草得让人看了头  相似文献   

17.
在办报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导向性强的章,往往可读性不太强。如果片面强调可读性,有时又往往会削弱导向性。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必须做到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放在首位,兼顾可读性。如果单纯把自己定位在“迎合读心理”上,就会使大众传媒所应有的“指导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功能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18.
《死亡与罗盘》这篇故事里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始终在场的伦罗特,他是一名高明的纯推理家,他的推理排除世俗,天马行空,属于信仰或宗教的范围,这样的推理往往不为凡人所理解,比如警察局长就是一例。伦罗特的推理还有个特点,就是把自己投入进去充当一个角色,直到最后为信仰献身。  相似文献   

19.
奖励自己     
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们为自己的生命写下了新的期待。当物质的匮乏已不再困扰我们的今天,心灵的成长便攀升为我们生命的第一需要。记得20多年前,我曾以自己是某地委机关里寥若晨星的女秀才而自我陶醉。直至1983年的一天,我因头疼欲裂没有将一份讲话稿写完而遭到单位领导在全体同事面前的训斥:“身体差、文化低,告诉你,机构改革就改掉你这样的……”一顿羞辱使我的自尊和自信在同事面前崩溃了。人知耻而后勇。我为自己建立了一份荣辱档案,如卧薪尝胆般常去翻阅它、品味它。我想,逆境和顺境是相对的,如果没有逆境的磨难,就培养不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在正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腾飞时代。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远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国十亿人民将用自己的双手把伟大的理想变成现实。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一伟大任务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下有自己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是什么呢? 人们都把新闻工作者叫做新闻战士或舆论战士。报纸、广播、通讯社,电视等等新闻宣传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