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师》2004,(18)
一、22004被7除余几?分析与解:21÷7=0……224÷7=2……222÷7=0……425÷7=4……423÷7=1……126÷7=9……1这些等式的余数很有规律,都是2、4、1,3个数循环一次,那么2004÷3=668。所以22004被7除余1。二、每户分几件正好分完?解:要求每户分几件正好分完,就要先求出有多少户,衣服有多少件。从题中可看出每户多分2件,就少余99-33=66(件),那就有用户66÷2=33(户)。求每户应分多少件正好分完就是(33×5+99)÷33=8(件)。数学12期有奖竞答答案…  相似文献   

2.
因式分解 ,不仅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 ,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应用很广 .一、用于求值或计算例 1 计算下列各题 :(1) 1 2 345 2 + 0 76 5 5 2 + 2 4 6 9× 0 76 6 5 .(1991年“希望杯”数学竞赛试题 )(2 ) 1995 3- 2× 1995 2 - 19931995 3+ 1995 2 - 1996 .(1995年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 解  (1)原式 =1 2 345 2 + 2× 1 2 345× 0 76 6 5 + 0 76 5 5 2=(1 2 345 + 0 76 5 5 ) 2 =2 2 =4 .(2 )原式 =1995 2 × (1995 - 2 ) - 19931995 2 × (1995 + 1) - 1996=1993× (1995 2 - 1)1996× (1995 2 - 1) =199…  相似文献   

3.
学习数学 ,做题是必不可少的 ,但也不必整天泡在题海中 .只要做题时注意总结 ,掌握解题的规律 ,便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看例题计算 :12 +16+11 2 +12 0 +… +12 0 0 2 × 2 0 0 3 .     分析 根据 1 -12 =12 ,12 -13 =3 -22× 3 =16,13 -14=4-33 × 4=11 2 …故原式 =11 × 2 +12 × 3 +13 × 4+14× 5 +… +12 0 0 2 × 2 0 0 3=1 -12 +12 -13 +13 -14… +12 0 0 2 -12 0 0 3=1 -12 0 0 3=2 0 0 22 0 0 3 .利用这个规律 ,把一个分数拆成两个分数的差 ,而且相邻两个分数正好互相抵消 .用这种解题方法便可解答下面一类题目了 .例 1…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神奇的数学规律,同学们如果能发现、掌握这些规律,就能运用它来巧妙简便地解题。例11×2+12×3=11×2+12×3+13×4=11×2+12×3+13×4+14×5+15×6=以上例题用一般方法计算,呆板又麻烦:11×2+12×3=12+16=46=23,11×2+12×3+13×4=12+16+112=612+212+112=912=34……计算时,如能先寻找问题的规律:1ab=1a-1b(a、b都为自然数,且b-a=1),由此得:11×2=1-12;12×3=12-13;13×4=13-14;14×5=14-15……运用规律计算,就灵活简便了。11×2+12×3=1-12+12-13=2311×2+12×3+13×4=1-12+12-13+13-14=3411×2+12×3+13×4+14×5+1…  相似文献   

5.
奇妙的缺8数     
缺8数指的是:12345679.这个数的数字依序递增,排列得十分齐整,唯独缺少8.下面,我们介绍这个数的一些奇妙的性质:一、清一色12345679×9=111111111,1234679×18=222222222,12345679×27=333333333,……12345679×81=999999999.二、三位一体缺8数乘以一些3的倍数,乘积竟“三位一体”地重复出现.例如:12345679×12=148148148,12345679×15=185185185,12345679×21=259259259,12345679×33=407407407,12345679×57=703703703.三、轮流“休息”当乘数不是3的倍数时,虽然没有“清一色”或“三位一体”现象,但仍可看到一种奇妙的性质:乘积的各位数…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两位数乘多位数"的教学难点,教材安排了一道准备题"12×1=12,12×10=120;12×3=36,12×30=360",着重讲清用整十数(或者说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个数时,乘得的积是多少个"十".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意义.12×1=12表示1个12是12,12×10表示10个12是120;12×3=表示3个12是36,12×30表示30个12是360.2.引导学生把12×1=12与12×10=120和12  相似文献   

7.
教“两位数乘多位数例1”,教师首先应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在讲解12×1=12和12×3=36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12×1=12得出1个12是12,进而迁移出12×3=36是3个12是36。在讲解12×10=120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12×1=12  相似文献   

8.
“有趣的算式”如下:先计算一下12×42和24×21的积,看看它们相等不相等。原来,12×42可以改写成12×2×21=24×21,所以12×42=24×21。这样的算式还有12×63=36×21等,你能再写出一个吗?以上是现行人教版《数学》第七册P65关于“有趣的算式”的全部内容。《教师教学用书》上没有参考答案,仅在P75上有一句提示语:“(教材)第65页下面的有趣的算式,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按照教材上“等积变形”的方法,进行了多次反复地尝试、验证,例如,12×64=12×4×16=48×16;18×24=18×2×12=36×12等,虽是等积变形,…  相似文献   

9.
友情提示:本稿件配合《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中“24小时计时法”的内容设计。松松打扫墙壁时,不小心把挂钟碰了下来。他捡起挂钟一看,玻璃罩子上出现了一道裂纹,裂纹正好把钟面分成了两部分(见图1)。他快捷地算出各部分数的和分别是(1+7)×7÷2=28和(8+12)×5÷2=50。121110978654321图松松突发奇想:如果用一段铁丝把钟面上的数分成和相等的两部分,该怎么分呢?松松边分析边操作:钟面上数的和是(1+12)×12÷2=78,各部121110978654321图2分数的和是78÷2=39。从较大数考虑起:12+11+10+9=42>39,12+11+10=33<39,39-33=6,而1+2+3=6,可见,…  相似文献   

10.
拆项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它指的是把代数式中的某项有意识地分成两项或多项的和.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竞赛试题,从拆项入手将问题转化,可化难为易、捷足先登.一、计算问题例1(长春市初一数学竞赛试题)计算:9999×9999+19999=.解:原式=(9999×9999+9999)+10000=9999×(9999+1)+10000=10000×(9999+1)=100000000例2(天津市初二数学竞赛试题)计算:13×5+15×7+17×9+…+11997×1999.解:原式=12(5-33×5+7-55×7+9-77×9+…+1999-19971997×1999)=12[(13-15)+(15-17)+(17-19)+…+(11997-11999)]=12(13-11999)=9985997二、分解因式问…  相似文献   

11.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静态的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的动态探求。  如在教“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下面的八个算式分成两类:① (36× 5)÷ (12× 5) =3⑤( 36÷ 2)÷( 12÷ 2) =3②( 36× 10)÷( 12× 10) =3⑥( 36÷ 4)÷( 12÷ 4) =3③( 36× 2)÷( 12× 6) =1⑦( 36× 2)÷( 12÷ 2) =12④( 36÷ 6)÷( 12÷ 6) =3⑧( 36× 4)÷( 12× 4) =3 …  相似文献   

12.
一节课的开端,对这节课的成败有重要的意义。有位教师在教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口算题:12×4= 12×30= 当学生答出12×4=48 12×30=360后,又出示48+360= 一名学生回答48+360=408。  相似文献   

13.
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我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快乐的童年,再活了他寿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5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4年,也与世长辞了。”你能算出他的年龄吗?解法:外加也,可以算。年龄:(5+4)÷(12-61-112-71)=84(岁)童年:84×16=14(岁)长胡须:14×84×112=21(岁)结婚:21+84×17=33(岁)有儿子:33+5=38(岁)儿子:84÷2=42(岁)(陕西铜川市红旗街小学六(1)班金文摘荐)5年4年161{12{71}12你能算…  相似文献   

14.
计算竞赛1.135×852852-852×135135=__。2.19.58×66+22×91.26=__。3.4321×1234-4322×1233=__。4.9÷13+13÷9十11÷13+14÷9+6÷13:__。5.99999×88888÷11111=__。6.1188÷12×39=__。  相似文献   

15.
我们遇到的证明题 ,常常用文字及数学符号进行叙述 ,表现了数学严密的逻辑性 .但是下面这些问题的证明除了可以用严格的逻辑证明外 ,用图形证明也不失一种直观、有效的证明方法 .问题 1 证明 14 + ( 14 ) 2 + ( 14 ) 3 + ( 14 ) 4+…= 13.证法 1:如图 1示图 1       图 2证法 2 :如图 2示 :问题 2   12 + 2 3 + 33 +… +n3 =( 1+ 2 + 3+… +n) 2 .证法 1:如图 3示 :图 3       图 4说明 :4× 1× 12 + 4× 2 × 2 2 + 4× 3× 32 + 4×4× 4 2 + 4× 5× 52 ={2 × ( 1+ 2 + 3+ 4+ 5) }24 × ( 13 + 2 3 + 33 + 43 + 53 ) …  相似文献   

16.
智慧乐园1.在○里填上“>”“<”或“=”。35-16○208×9○804×4○153×6○6+6+66×6○9×42.填上合适的单位。铅笔长18()大树高6()小学生高1()12()3.在对称的图形下面画“√”()()()4.中有()条线段,()个直角。5.水果下面藏着什么数?+=×=12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要结束了,老师知道你学的很棒,试试吧!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神机妙算1.直接写得数。6×8=5×9=5×6=7×4=9×9=8×7=9×4=3×8=6×9=7×5=8×9=5×8=7×6=8×4=9×7=15+30=36-15=55-40=21+36=48-9=2.用竖式计算。37+2876-3690-593.笔算下面各题。39+60-7594-56+37心灵手巧1.画一条…  相似文献   

17.
一、直接写得数。 200+ 80= 240× 2= 70× 8= 60÷ 2= 320÷ 8= 350- 70= 500× 6= 850- 90= 20× 4= 550- 500= 830- 40= 360÷ 6= 700÷ 7= 480÷ 40= 410- 200= 650- 60= 360+ 500= 320- 80= 45÷ 3= 33× 3= 84÷ 7= 35× 2= 2000× 3= 60+ 820= 32× 3= 650× 0= 800- 300= 0÷ 8= 800÷ 4= 960× 3=   二、填空。   1.在计算加法时,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 ( )位进一。   2.12个百是 ( );在加法中,调换加数的位置 ( )不变。   3.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 ( )。   4.3时 =( )分, 10分 =( )秒。   5.小明…  相似文献   

18.
在一本奥林匹克数学书中有这样一道趣题 :图 1将 0到 9这 10个数字分别填在图 1的 10个黑点处 ,使相邻两数的乘积加 1都是完全平方数 .分析与解 我们用枚举的方法 ,凑数如下 :0× 1+1=12 ,0× 2 +1=12 ,… ,0 × 9+1=12 .又 1× 3+1=2 2 ,3× 5 +1=4 2 ,5× 7+1=6 2 ,7× 9+1=82 ,且 2 × 4 +1=32 ,4 × 6 +1=5 2 ,6 × 8+1=72 ,还有 8× 1+1=32 .图 2由此我们可得图 2 .仔细分析一下上述凑数的结果 ,发现如下三个有趣的性质 :(1) 0乘以任何数a再加 1,总是完全平方数 1:0 ×a +1=12 ;(2 )相邻两个奇数的乘积加 1是完全平方数 ;(3)相邻两个…  相似文献   

1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不是他一无所知的东西,也不是他完全熟悉的东西,而是蕴藏在已知事物中的新事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乏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好素材。教学中,教师若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学生的求知心态,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计算:12 345 6 7892 +12 345 6 790 2 - 2×12 345 6 789×12 345 6 790当学生感…  相似文献   

20.
数学家想从另外的途径摸索素数的规律,如当他们看到11是素数时,就想是否还有一些清一色由1组成的素数呢?于是他们对这样的数一一进行判断:111=3×371111=11×101,这两个数都是合数。这种完全由1组成的数一般称之为“纯元数”,通常记作R n。这里的n表示1的个数,如11111记作R5,111111记作R6等等。下面对这样的数继续进行判断:R5=41×271R6=3×7×11×13×37R7=239×4649R8=11×101×10001R9=32×37×333667R10=11×41×271×9091R11=21649×513239R12=11×101×100010001R13=53×79×265371653R14=11×1111111×909091R15=3×37×100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