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 《湖北教育》2002,(24):47-47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用在贫困地区的教育是恰如其分的,但是切不可将之理解成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如今,在人们的腰包渐鼓之后,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孩子身上花钱,想方设法让孩子过得更舒适、更安逸。眼下,一些城区中小学校兴办的“贵族班”呈愈演愈烈之势,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对此颇有看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情报参考》2005,(8):63-63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2万澳元(合人民币12万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要吃亏。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属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02,(22)
澳大利亚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属于发达国家。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 “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最冷的月份,早晚很少见到哪位澳大利亚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便若无其事地行进在寒风中。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袭人,没有一  相似文献   

6.
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少地方也确实是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学校建了当地最好的房屋作校舍,添了较好的教学设施。仅此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及对孩子的期望。但说到单个的家庭教育,说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我则十分欣赏“再富也得穷孩子”这一提法。我以为这话非常尖锐、深刻地指出了目前我们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一日,班主任为我们念了一篇文章——《再富也要“穷”孩子》。乍一听这题目。便使我想起流行过的一句话:“再穷也不要穷孩子。”这句话是针对边远山区经济教育的落后而说的。但到现在原意被歪曲了,变成了“无论穷富都要一味地满足、溺爱孩子”这种可怕的思想。而这位华裔作者在文中写他亲眼看到的却  相似文献   

8.
9.
杨静 《广东教育》2003,(12):52-52
最近,一家媒体披露了当今中小学生令人咋舌的高消费现象:一个小学生送给班主任的“小礼物”,竟是一部带摄像头的三星手机;某小学一班47人中,有45人知道市内高档消费场所,熟稔高档场所消费规则的有40人;不少喜欢运动的中小学生,都穿2000多元一套的运动服,脚踏1000多元一双的运动鞋;每逢周末去蹦迪、泡吧等,成了很多中小学生的固定节目,大家轮流做东,且将之称为“社会实践”。中小学生是纯粹依赖家庭养活的群体,他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伸手向父母要,花父母的钱不心疼,所以也就铺张浪费。中小学生高消费固然和社会上的享乐之风、拜金主义有某种…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日子好过了,不少人便视“艰苦奋斗”为“年帚”,以为不值得“自珍”了。事实上,享受富裕不等于耽于享乐;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也不能丢。尤其对子即将成为对世纪主人的孩子来说,“艰苦”显然比“享乐”更有意义,社会、家长理应为孩子创造些艰苦的环境,以丰富其经历,破励其意志,磨炼其本领,高尚其情操然而,现实又怎样呢?很多家长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致使孩子日常行为中的随意挥霍现象屡见不鲜,花钱买享乐的心理和高消费攀比心理在校园中大有市场。君不见,课间用馒头作弹丸互相投掷…  相似文献   

11.
有人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此口号的提出,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但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即使过上富日子,也要苦孩子。现在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有些学生依赖性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  相似文献   

12.
程乃珊 《今日教育》2012,(10):48-48
与中国父母的"再穷,也不要穷孩子"相反,比尔·盖茨的名言是:"再富,也不要富孩子"。是他太有钱了,站着说话不腰疼吗?笔者出生自银行世家,祖父程慕灏(1898~1991)29岁起出任上海中国银行副行长,是上海中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行长。他笃信"若要小囡好,常带三分饥和寒"。他对后辈的教育是3S:Saving(储蓄)、Spending(消费)和Sharing(分享)。3S中首要的是Saving,身为  相似文献   

13.
在人均收入达两万澳元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人们信奉着这样一条原则:再富也要穷孩子。澳洲的中、小学校,中午不放学,午餐可以在学校餐厅购买,但据了解,自带饭的学生占大多数。一般是一瓶可乐再加一个汉堡包和一只水果,下课时随便在校园里寻一个地方坐下便将其“消灭”得干干净净,根本看不到将剩余食物甩一地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也少见哪一位澳洲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一个年薪15万的父亲带两岁的女儿在医院大厅等人,女儿闹着要喝水,父亲没有到身旁的自动售货机前买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而是顺手从…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2007,(6):52-52
澳大利亚属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合人民币120000元左右),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  相似文献   

15.
16.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恐怕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理。孩子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是全家人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街上哪家玩具店的门口,又有几个孩子被“吸”住了,任家长怎么拉也拉不走。若是再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没准那些心软的家长们就忙不迭掏钱包了。但没过两天,不定他们又会被孩子拉到另一家店里……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对班级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调查,问每一位学生:你的家庭月收入或年收入约有多少。全班竟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回答不出来,再问,回答是“我只知道父母每月给我多少钱,他们有多少收入我真不知道。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告诉过我。”我们的部分孩子就这样大手大脚地花着父母的辛苦钱,“反正不会少我的。”他们什么心都不用操,于是也就什么责任心也没有,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没有懂得,怎会珍惜?也常听说外国的教育跟我们迥然不同,他们似乎不愿“默默奉献”,父子之间也是账目清晰,令我们很是费解!富裕的澳洲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一位中…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日本百余名小学生来到中国盐城市实验学校,与该校小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生活了一周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从两国孩子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孩子品格和能力的差异。首先,这次来盐城访问的费用全是日本小学生自己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日本小学课前有个“早起会”,敦促孩子们很早起来,利用早上课前的二三个小时给人送报纸、送餐饮搞勤工俭学,既是艰辛的创业教育,又是对将来创业的一种准备和尝试。在日本,孩子很少向父母要钱,否则被视为耻辱。而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包括就业和婚嫁等几乎所有的事都由父母一手操办,几乎耗尽父母一生的积蓄。  相似文献   

19.
孟郊一生贫困,生活上总是捉襟见肘(zhuōjīnjiànzhǒu);可他又十分富有,他富有母亲的爱,他富有爱诗的心。一次,孟郊应邀(yāo)和几位诗友(一起做诗的朋友)聚(jù)会,随口“胡诌(zhōu)”了几句“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fēi)。一片月落床,四壁(bì)风入衣”。朋友们听了这个“又老又贫”的诗友所描述(miáoshù)的“惨状”(cǎnzhuàng),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自然,孟郊没有笑。那天,他匆匆赴(fù)会,匆匆撤(chè)离,一早就回了家。后来,一位诗友不放心,拿着木炭(tàn)去“探(tàn)望”他。这时,天已经擦(cā)黑,两个好…  相似文献   

20.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