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石破天惊的批判力量 日本作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这样记录鲁迅先生灯下写作的情景: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相似文献   

2.
一、三个层面,纵横自如文题中"漫笔"二字,既指内容上的漫无边际,也指思维方式上的浮想联翩,"漫笔"恰到好处地标明了鲁迅杂文散漫无拘、笔随兴至的写作意趣。文本立足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层面、中国历史层面、现实政局层面)随手写来,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灯下漫笔》独辟蹊径,着眼于人民百姓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两千年的封建史,就是一部百姓永久做奴隶的历史。这个观点不无偏激而又不无正确。鲁迅站在历史发展的波峰上,从历史的末端回溯到历史的源头,敏锐而深刻地发见了这一个规律。可以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明确行文思路,领会深刻思想。   2.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3.品味语言风格,领会情理交融。 教学重难点   1.思想的深刻性: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灵魂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人”的价格以及“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3.揣摩艺术特点:语言风格、情理交融。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法:范读—激疑—自读—自思—领悟。   2.讨论法:如对“人”的价格的讨论,“第三样时代”的讨论。   (解说:这些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列出来只是为了多提供一种教学思路。具体操…  相似文献   

5.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 ,在灯下记出” ,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 ?他曾说过 ,“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 ,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又说 ,“人的言行 ,在白天和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 ,常常显得两样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 ,普覆一切人 ,使他们温暖 ,安心 ,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 ,当鲁迅在黑夜、灯前 ,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 ,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 ,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显示只属于…  相似文献   

6.
《灯下漫笔》发表于二十年代,反映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本质的深刻理解。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本文具有批判崇洋媚外的积极现实意义。在表现手法上,杂而不乱,婉转含蓄,论证周密,重视形象化的描写,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8.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9.
《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对于国民来讲,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国民)暂时做稳了奴隶  相似文献   

10.
一、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勒(lè)令鉴(jiàn)略编纂(zuǎn)B.嗜(shì)好钦(qīn)定先儒(rú)C.胪(lú)欢时日曷(hé)丧沉重累(léi)坠D.兑(duì)现朝(zhāo)三暮四数(shù)见不鲜二、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A.蒸蒸日上数见不鲜莫名其妙窒闷B.降格以求嗜好愤世疾俗梦寐以求C.朝三暮四编篡名列前茅奥秘D.心悦诚服噩梦泰然自若健盘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顾卉宇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甚少,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相似文献   

11.
一《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 ,引入本题 ,然后抓住论题 ,联想广泛 ,引用丰富 ,层层剥笋 ,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 ,对于国民来讲 ,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国民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用哲学的眼光 ,从表现国民的劣根性的角度切入 ,批判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长期奴役的国民的奴才性格和奴才传统。鲁迅的这一篇文章来得特别。《孔乙己》直指封建科举制度 ,《祝福》直指封…  相似文献   

12.
【课标·教材·学情】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研读这样的经典杂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像这样内容和表达上有一定难度的杂文,学生以前接触得相对较少。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不妨从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进而潜心思考文章的写作话题,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茜茜 《学语文》2008,(2):12-13
一、教学目标 1、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读懂鲁迅对国民奴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2、品味语言,鉴赏文中作者的情和理。 3、在文本基础上拓展创新,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灯下漫笔》创作于1925年春末,其主旨是批判中国历史,并反思、批判国民性。披情入理、情理交融是它在说理方面的一大特色。先说“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10段: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句话是文章之眼、之骨。“片言居要”,擎起全文,文章的全部论述都围绕它展开。它把中国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乱世和治世。乱世之中,国人想做奴隶而不得;治世之中,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历史在这一治一乱中交替进行,不变的是国人的悲惨命运。以唯物史观观照作者的论断,似乎有偏差,不合理,甚至大谬不然,但唯其如此,它才越发显得…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理解鲁迅的“即时”智慧(又称作“当下”的智慧。即是说,他能够从一件小事入手,引申出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来),由小及大,由事入理。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人理的构思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3.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杂文集《坟》是一九二七年未名社初版的,收录了一九零七年至一九二五年所作的二十三篇论文与杂文,除早年在日本写的文言四篇,其余都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写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坚定的反封建立场与  相似文献   

19.
袁鹏 《教学随笔》2008,(4):20-2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灯下漫笔》(2007年3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2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